外匯人才需求熾熱

中國的銀行業爆發「外匯交易員荒」,這也是傳統的業務求變的結果。
北京遇上了11月罕有的零下十多度低溫,雖然讓人感嘆氣候變幻無常,但又豐富了既有的生活,為生命添加姿彩。在京期間,聽到中國的銀行業爆發「外匯交易員荒」,這也是傳統的業務求變的結果,令就業機會增加。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豈只人民幣國際化。利率最終在8月份也全面開放予市場自由競爭。單靠利差的貸款業務難取厚利,變革創新成為各銀行努力方向。隨着人民幣入籃(SDR籃子貨幣)(解讀IMF阻人民幣國際化,2015年8月24日 ),中國需要推動相關發展,讓人民幣可「更廣泛交易」。換言之,預期大量人民幣兌換政策將會推出,為金融業帶來新的機遇。

 

外匯交易發展需取得資格

 
中國的外匯市場有別於國際運作,銀行需要申請成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會員才可參與。「遠期外匯」或各類外衍生品的會藉,亦需另行一一申請。
 
中國現有銀行792家(見表一及註一),擁有外匯牌照的銀行僅420家,約佔一半。遠期外匯的銀行會員只有11.6%、外匯貨幣掉期的11%、外匯期權的6.9%,佔比皆少。
 
 
這個「准入制度」,須具備外管局批准的經營牌照、內部操作規程、風險管理制度、交易員資格證書、有經驗管理人員等等,要求十分嚴格。霎時之間,出現人才荒。
 

外匯人才經驗缺乏

 
我從事外匯業務30多年,擔任財資市場公會合併前後的教育組主席近20載,親歷不少金融機構或企業管理不善招致巨額虧損(2012年摩根大通綽號「倫敦鯨」交易員案)、百年老號結業(1995年霸菱因交易員李森而倒閉)。
 
良好的外匯管理涉及多方要素,除了前述監管者的基本要求外,前、中、後台管理人員的挑選和培訓,學懂運用嶄新模型來量化和監控風險,核心價值在於戰勝市場技巧的「交易操守」(註三)。
 
除了銀行對這些人才需求龐大,內地的財務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機構亦可以參與,導致「外匯交易員荒」更嚴重,香港的專業人士應可大派用場了。
 

拓展跨境金融業加劇人才荒

 
然而,香港的專才亦捉襟見肘。在港從事金融業務難度不高,只需向證監會申請受規管活動的第9類、第6類、第4類、第3類等牌照,便可從事資産管理、投資銀行、證券推介、外匯等相關業務。
 
從證監會提供的數字可見(見表二),金融海嘯至今,相關機構數量增長明顯,一定程度反映了內地拓展跨境業務的力度。資産管理的機構數量最多,超過1,000家,排第二的是證券推介,而外匯和資産管理數量增幅超過60%,促使更多個人的從業員和管理層考試領牌,增加了整個金融業的人才需求。
 
 
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年度,一旦倡議的「企業財資中心」(企業財資生態圈孵化「亞洲CNH」,2015年7月14日)成功獲接納,專業金融人才的需求將更為熾熱。我持有的相關管理層牌照叫價可望再度升值,溫暖的春天就在眼前。
 
註一:中國現有銀行792家,把銀監會管轄的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等加在一起接近1,100家,所有這些非金融機構皆可參與滙市。但擁有外匯牌照的僅506家,當中有27家是同一機構的分行,如工行的海外分行或省分行,非銀行類財務機構62家,餘下約420家屬於銀行,即僅53%銀行可進入外匯市場。遠期外匯的會員116家,撇除24家非銀行機構或同一機構的分行,銀行會員92家,佔11.6%。
 
註二:首部中文譯版的交易員《標準守則》,筆者便是編輯,詳情按此(PDF 檔案)。
 
(封面圖片:亞新社;圖表:作者提供。)

陳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