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學者余英時 國際漢學的推手

史學泰斗余英時辭世,令各界惋惜不已。 為推廣中華文化,他曾上書已故前總統蔣經國,也因此奠定台灣在國際漢學的重要地位。

余英時院士於8月1日在睡夢中辭世,全球學術界同表哀悼與不捨。余先生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通今達古,學貫中西,在當今可說無出其右者。 他先後任教於耶魯、哈佛、普林斯頓三所頂尖學府,也極為罕見。

余先生獲多項海內外最高學術榮譽,2006年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這是人文學科的諾貝爾獎。

國際漢學重要推手

余先生除學術成就, 對晚輩的栽培與提攜、 作為關懷社會知識份子之表率,都令人感佩。他還有一重要貢獻,比較不為人知。今日台灣成為國際漢學的重要推手,余先生居功厥偉。

在1986年,許倬雲、余英時、張光直三位院士連袂上書前總統蔣經國,建議創設一個面向國際學術界,以獎助中華文化、華人社會以及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發展經驗相關研究為宗旨的獨立獎助機構。

他們提出這前瞻性的建議,是着眼於當時歐美的東亞研究領域中,日本與韓國研究成為顯學,而作為東亞研究主軸的漢學反而被排擠。

這是因為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與韓國陸續成立基金會,在美國各知名大學廣設講座,資助成立日本或韓國研究中心,並提供豐沛獎助金鼓勵年輕學者從事日韓研究。中華民國一向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台灣也跨越經濟起飛階段,可以發揮國際漢學推手的角色。

堅定守護學術獨立

此一構想得到蔣經國的認可,乃責成當時之行政院長俞國華與教育部長李煥着手研議。3年後,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原始基金來自教育部捐助和企業人士的慷慨解囊。

余英時、許倬雲、張光直三位院士成為創會董事,並協同首任執行長李奕園院士,建立獨立而嚴謹的評審制度,排除政治或外交考量,以純學術標準推動國際漢學。因此,基金會在短短幾年就在歐美學術界樹立良好聲譽,並與100多所歐美一流學府建立起交流合作關係。

余先生不但是蔣經國基金會的催生者、奠基者,也是堅定的守護者。過去基金會不時面臨外部政治壓力,基金會的屬性或獎助方針可能出現動搖,余先生都挺身而出,維護基金會的學術獨立地位,以及得來不易的國際聲譽。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朱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