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閱讀的習慣,不少人更愛看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例如《紅樓夢》、《傲慢與偏見》、《戰爭與和平》等。但有些人會因為這些作品太長,感到恐懼而直接放棄閱讀。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前副教授、國際基督教機構翻譯編輯胡燕青,早前在香港書展中便分享了幾個自己閱讀艱深作品的方法,希望鼓勵更多人能不害怕經典作品,享受閱讀的樂趣。
她首先給現場的聽眾「打強心針」,表示自己有時候對閱讀也會感到害怕。她笑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書讀好」。對於那些有閱讀障礙或乾眼症等人而言,長期閱讀對他們來說更是痛苦。她強調這次的分享並不是要強迫所有人去閱讀每部作品的每一頁,只是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為大家提供小小的支援和幫助,從而走過閱讀的艱苦路。她坦言「其實閱讀的快樂比打遊戲和聊天少,而且並不是說閱讀一定永遠都是快樂的」。
從什麼經典入手最好?
胡燕青認為,許多人以為閱讀外文詩集的中譯本可以更容易理解內容,可是效果正正相反,因為詩詞背後的思想和情緒是翻譯不來的。雖然香港人從小學習英語,但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未必可以完全掌握詞語代表的所有意義,所以閱讀英文詩集時也會感到困難。她習慣在閱讀經典前,瀏覽相關的網上評論,了解一下作品的背景。
曾有一次,在閱讀他人對詩人托馬斯(R. S. Thomas)的心得時,驚覺最受讀者歡迎的詩並不是詩人寫得最好的,反而是最容易唸的那5首,正是因為英語在不同的時代脈絡有不同的文法。更甚者,一個世紀前的基督教靈修學家章伯斯(Oswald Chambers),刻意選擇了兩個世紀前的古英語來書寫,更叫讀者不明所以。因此,「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和作者)是有距離的,不應該不懂裝懂。」她說。
胡燕青指,不妨從比較流行的媒介尋找經典作品開始入手,但必須注意從中得到的資訊。「就好像蘇軾的《水調歌頭》歷年來有不同的配樂版本,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即使版本、歌手甚多,又有多少人因而了解蘇軾?」《當你老了》也是一首有名的華語流行曲,但她相信沒有多少人知道那是翻譯自葉慈(William Yeats)的詩”When You are Old”。
在什麼環境下閱讀文學?
「對很多人來說,閱讀是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但即使對這些人而言,也有很多限制,例如無法『進入』一本書,讀來讀去都只是開首的篇章。譬如有人每一年都會立志要看《紅樓夢》,但從來都沒有做到。」她建議,大家不要等到長假期才開始閱讀,應該在最忙的那一天開始。
因為人在最忙的時候對閱讀環境是沒有要求的,反而能專心閱讀。「千萬不要把閱讀變成一個大計劃,就像刻意尋找一個漂亮如林青霞、擁有瑪利亞般的心腸、耶穌基督愛心的伴侶。相反,要在生活細節上的點點滴滴去認識一個人,跟閱讀一本大書一樣。」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提倡「量變引起質變」,即使小時候不明白《弟子規》等經典中的含義,但教師慣性迫令孩子「吞吃」一切的文字,以為就算不懂也會唸兩句。可是,現在的小孩子不能再用這種方式學習,胡燕青認為這樣的閱讀模式是十分危險的,原因她歸納出以下五點:
第一,家長安排過多學習活動,令孩子生活苦累。以前6月大考過後,學生基本上已經在放假,沒有長輩會管他們在球場還是公園玩耍。相反,現在的小朋友還要補習、參加興趣班。而且,現在的娛樂太多,導致年輕人不容易集中精神閱讀,「從前的娛樂只有閱讀,再不然就是聽收音機,所以可以別無二志,集中閱讀。」但現在當然不是。
第二,網絡資訊過於泛濫,所謂的意見領袖(KOL)文筆又差。「年輕人非但沒有學好文法,還把髒話和詛咒人的話全都學下來了」。更可悲的是,今天的世代「文字墮落」。教育局在若干年後就會把年輕人口中的「潮語」融入公開考試的題目,但不少「潮語」都有不體面的意思。
因此,家長和老師更應該好好為年輕人選擇合適的文字,因為他們仍未具備分析文字好壞的能力。「人生苦短,當人生過去30多年,剩餘多少精力和文字打交道,你是知道的,所以不可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她說。
不要囫圇吞棗「吞」書下肚
她笑指想要鼓勵閱讀「辦法總比困難多」,她準備了六個可行的方法分享給聽眾。第一個是「不要被作者安放於前面的百科全書搞亂,以為書很悶。」她以《紅樓夢》為例,由於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如同老榕樹的枝節交纏一起,所以曹雪芹便在第二回簡述了角色的名字和彼此的淵源,這就是所謂的「百科全書」。
這是長篇小說獨有的編寫方式,避免讀者在閱讀時混淆了角色,即使是《戰爭與和平》等外國著作也有類似的安排。但其實讀者不一定要仔細閱讀、弄清其中的瓜葛。「這時候,維基百科或其他網上資源也有提供人物關係圖,可以幫助你理解,甚至不是預先必讀的。當弄不清楚才看也可以。」胡燕青認為,這些正是讓我們害怕閱讀經典作品的地方。
其次是習慣用讀短篇小說的方法,慢慢欣賞長篇小說的一部分。英國作家麥考利(Thomas Macaulay)曾經說過:「了解一頁書,勝於匆促地閱讀一卷書。」與其囫圇吞棗,或者把經典看成一個難以完成的閱讀計劃而卻步,倒不如分段,這樣反而更能細味作者的情意與文筆。
她又提到,《戰爭與和平》當中描述「博羅金諾戰役」的「空城計」,雖然只花了兩頁紙,卻能詳細描述拿破崙攻打俄羅斯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嘗試了解作品的背景
第三,學習了解書本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不要讓獨有的名詞打倒。胡燕青指出,《紅樓夢》中同一個輩分的角色名字都會用上同一個字,這是中國文化獨有的;西方文學的角色中則常常擁有許多別名,乍看之下以為是不同角色,其實只是名字的不同縮寫方式。
而且,使用不同的縮寫方式也代表了兩個角色之間有多親近。例如,伊利沙白(Eliszabeth)可以用”Isebella”、”Liza”、”Betty”等代替。因此,她認為閱讀「百科全書」和做筆記能有效地幫助讀者了解故事內容,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個方法是「從一本書開啟另一本書的鎖鑰」。胡燕青認為,讀者可以通過其他評論經典文學作品的書本角度,去了解一個角色的不同面向。如英國廣播公司(BBC)一位管理層是《傲慢與偏見》的書迷,她便書寫了一本以女主角的妹妹──瑪莉·班奈特(Mary Bennet)的視角出發的The Other Bennet Sister,去探討《傲慢與偏見》很少描述的瑪莉,其原來和破繭重生後的生活。加上作者是當代人,比較接近現代人的想法,因此這本書給予一個新的角度,讓讀者更明白《傲慢與偏見》的故事內容。
很多時候,讀者希望藉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來代替完整閱讀一本書。但是,維基百科最多只是機械式的解說一本書的背景、角色與市場。譬如,《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又稱《殺死一隻學舌鳥》)是講述一個6歲的小女孩在成長到9歲的過程中,發覺到黑人和白人的分別,從而探討善良與當時社會的關係。但維基百科則側重在描述那一宗律師案件,偏離了作者原意,也破壞了讀者如何了解一個故事的意義。
細味經典的文學密碼
對閱讀沒有太大阻力的讀者,她建議不妨追尋一下書本的「文學密碼」增加閱讀興味。胡燕青解釋,它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摩斯密碼,透過為角色的衣著、名字等細節來隱含一些想表達的東西。這是經典文學的美麗所在,「許多作家把小說的情節寫得很好,偏偏沒有用上文學密碼,讀起來便差一點味道。」
《紅樓夢》中,賈府的四位千金分別是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和賈惜春,如果把她們中間的字各自連起來便是「原應嘆息」的諧音,意指賈府的四位姑娘的命運應該嘆息;至於男主角賈寶玉,他本是女媧補天用的一塊石塊,但因為女媧用不上,自感有補天之材,卻無補天之用。曹雪芹想借此來表示,對一些人來說生命是多餘的(unnecessary),此其一;當寶玉四處遊走,無意間為快枯死的草澆水,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因此那株草便要流落民間,以淚還水,表達生命的悲苦感、互相虧欠才存在的,此其二。
「這些偉大的作家的思想都是有跡可循,都藏在文章的意象、諧音、哲思之中。」胡燕青表示,不是懂得寫情節、修辭就可以了,還要懂得巧妙地引用不同事物和他們的關係。譬如,曹雪芹將悲傷聯想到眼淚、澆水、生命;另外,胡又提到張愛玲《茉莉香片》中「屏風鳥」的比喻,對比她其他的比喻只屬中上,因為張愛玲無意間透露了一點思維。她認為,只有掌握文學密碼,才能知道何謂文學。
最後,她提到,每個人的學習模式都是不同的,包括視覺、聽覺或者觸覺為主的學習者。年輕人要知道自己依賴什麼才汲取知識和愉快地閱讀,可以是數字,也可以是圖像。她指出,坊間有不同的測試讓測試者知道自己的學習模式,不妨去做一下測試,多認識一下自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