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經》展示佛陀的大方廣,闡述華藏世界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顯然,佛家在《華嚴經》的富貴是指智慧與福德上的富有,但是世人總是在追求以外的物質生活為幸福的依歸;而對於精神上的追求,凡夫更以為是要離開自己的內心而向外尋求。所以,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證悟到宇宙的實相後即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
佛陀要我們明白世人都擁有和佛陀同等的寶藏。正如六祖禪師在《六祖壇經‧行由品》中回應五祖:「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禪師證悟到,我們每人都本自具足,擁有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富貴不假外求。
再思苦樂 重塑生命的層次
世人用畢生精力不斷謀求在物質上的富足,卻又不明白物質生活旨在滿足我們的基本需要;無窮的追求只會徒增煩惱,這才是真正要面對的困苦。我們如何才能夠體會到,可持續的幸福快樂必須建基於福德與智慧之上?佛法希望我們明白「苦」和「樂」的真正分別,不要以「苦」為「樂」。
快樂亦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我們願意放棄低一層的快樂而去尋求更高層次的快樂嗎?提到更高層次的快樂,有不少朋友會問:佛教不是強調放下、要不執着、要解脱嗎?要離「苦」得「樂」,不是很矛盾嗎?其實如果將「得樂」的定義以「離苦」、以「寂靜」和「煩惱的熄滅」去了解「樂」,那在生活中將「苦」層層遞減,又有何不可?
經濟學原有「經國濟民」的意思,是家國大事,影響深遠。但是要經國濟民不但只有物質基礎,更要有人文精神的層面,推動個體乃至全人類的文明發展。然而現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強調個人主義,假設個人是理性、自主、自利甚至是自私的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重價格多於價值。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在法律和市場規範內反對政府干預;反觀佛法強調培養人的行為思想,佛經常言放下與要捨得。市場經濟的最大化和佛法的最小化,又是否南轅北轍呢?
十多年前,筆者加入了在新加坡新成立的對沖基金。該基金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募集成立,大部分的資本還未有投放,僥倖避過金融浩劫。這是我親身經歷的第二次金融危機。第一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我在香港期貨交易所實習。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動盪的風險和回報,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巨大的財富,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意味着巨大的災難。經歷了這些金融危機使我充滿疑問:佛教對市場的起伏如何應對?如果佛陀能為世人在生命中所經歷的風雨提供啟迪,那麼祂對金融市場的上落又有什麼見解?畢竟,市場和人生同樣似是夢幻和泡影。
佛學為經濟學注入新思維
正是由於這些重要的問題,筆者過去近十年一直專注於佛教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探究精神和物質生活的交匯,包括佛教對市場經濟的潛在回應,以及從佛教角度重新思考市場經濟學的潛在危與機。這一類跨領域的研究不論對傳統經濟學或佛學研究來説都是另類的。但正如David Loy在”The Religion of the Market”一文所警示,市場經濟已發展成為宗教:要世人相信以消費作為核心價值,經濟法則為教條,無形的市場之手為全知全能的救世主。
現今物質文明的發展已到達樽頸,而經濟市場的過度澎脹而演化成為宗教,卻又未能以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人類無限的渴求。或許佛教經濟學這一類跨領域的研究,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對市場經濟遇到的問題提供新的思維模式和解決方法。佛教經濟學的研究並非要利用佛教理論去獲取更多財富,而是要了解佛教如何應對21世紀市場經濟所面臨的挑戰。
換句話說,既然市場經濟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佛教的教義能否引導我們作出可持續的決策?市場經濟在佛法的啟蒙下,能否真正地為人類的福祉和幸福做出貢獻?筆者近年深思全球市場及香港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確信佛教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能為資本市場帶來灼見和貢獻。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人生
疫情在全球肆虐,任何人不論貧富高低都無一倖免,但是所受的影響卻貧富懸殊。資本家可能在疫情「救市」中財富不跌反升,而基層人士卻要擔心生活與生存。或許,大家在疫情中亦體會到原來幸福並非必然,而對幸福快樂的條件由外遊轉到在餐廳與親友共敍,由名貴奢侈品改為口罩、白米、廁紙、潔手液等必需品。
為了保障身體健康,很多權利和享受都可以捨棄,寧願留在家中陪伴家人。當然,疫情亦讓某些朋友發現,原來自己無法只與家人共處,原來本「不」具足,要依靠外在的工作、財富、名位、權力等才滿足。
在此感謝灼見名家、佛門網專欄的因緣,成就了筆者在佛教經濟學研究的普及工作。筆者重新整理了近年的專欄文章,亦特別補充了新的內容,並邀請王征滔先生就相關的佛學名詞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作註解,鍵師兄繪畫精美的漫畫封面和插圖,以多元的媒介與大家一起在經濟生活中探索和體會佛法的智慧。
特別感謝鄺民彬先生、譚楚翹先生和袁志光先生百忙中為本書賜序;感謝天地圖書團隊的信任和參與,包括策劃出版的林苑鶯女士、編輯何健莊女士和負責裝幀及版式設計的楊曉林女士等;感恩大家一起成就這一本書的出版。最後要多謝三寳、師長的指導,以及朋友和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
但願這一本書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筆者的所有版稅在扣除直接成本費用後,將全數捐贈予疫情中有需要的大眾,普利有情。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本自具足──佛教經濟觀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吳志軒、鍵師兄(插圖)、王征滔(佛學詞彙)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