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過多本著作的自由撰稿人、文物課程導師和地區歷史導賞員陳天權,15日(周四)在香港書展2021舉辦題為「那些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講座,探討一些已被評級及未被評級但有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築。
香港古物古蹟知多少
講座由位於屯門的「蔡廷鍇別墅」說起,這座大宅於1936年落成,原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的別墅,1946年中共曾在此處創辦「達德學院」,1949年被港府撤銷註冊,1952年由倫敦傳道會購入,主樓改名「馬禮遜樓」;1961年轉交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2003年申請拆卸重建,翌年當局宣布馬禮遜樓為法定古蹟。陳天權補充,這是第一次未經業權人同意而宣布的法定古蹟。
蔡廷鍇是廣東羅定人,早前曾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和中共的南昌起義。1932年率領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戰,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全面抗戰之後,參加過1939年廣西的崑崙關戰役。1948年,與李濟深等人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9年後,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等要職,1968年在北京病逝。
陳天權指出,本港的《古物古蹟條例》最早在1976年生效,同年成立了古物諮詢委員會和古物古蹟辦事處。
他說,被評為法定古蹟的建築物,經行政長官批准後刊憲,古物事務監督(現由發展局局長兼任)有權阻止對法定古蹟作出改動,亦有權酌情規定改動時必須遵守的條件,以便保護法定古蹟。到目前為止,本港共有126項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又在1996年至2000年間,進行過一次全港歷史建築普查,當時記錄了大約8803幢建築,然後從中挑選1444幢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並按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罕有程度這6項準則,以評級方式反映這些建築的價值。
難逃拆卸命運的歷史建築
原則上,一級歷史建築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應盡可能保存;二級歷史建築具有特別價值,應選擇性地保存;三級歷史建築亦有若干價值,可以某種形式保存。
然而,即使是一級歷史建築,由於沒有法律保護,部分最終亦沒有避過拆卸的命運,例如1953年建成的皇后碼頭,2007年被拆卸;1927年建成、位於山頂的何東花園,何東之子何世禮將軍、孫兒何鴻毅曾先後居住,2013年被清拆。
已評為歷史建築而命運未卜的也不少,例如1937年建成的彌敦道190號,屬戰前樓宇,有很漂亮的露台,設計具裝飾藝術(Art Deco)元素,2018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陳天權說,即使是已獲評級的歷史建築,由於不是法定古蹟,加上本港重視私有產權,若要求業主不拆卸會有困難,只能盡量保存。
除了1444幢已獲評級的歷史建築外,他指出,有不少值得評級的建築最後都沒有獲得評級,有些則因為業主反對而遲遲未獲評級,這些建築包括:
一、 沙螺灣把港古廟(1968年重建)
二、 牛池灣賓霞洞(1935年建成)
三、 中環街市(之前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現在活化中,是否會被剔出三級歷史建築仍未知。)
四、 荷李活道60號(1920年前後建成,業主反對下未獲評級。)
鑑於民間提出不少建築物讓古蹟辦及古諮會評級,除了已評級的1444幢外,2011年又設立了新增項目名單,現已增至300多幢(其中120幢未評級)。
歷史建築的遺珠之憾
陳天權舉1952年落成的北角璇宮戲院(1959年改名皇都戲院)為例,原來沒有列入1444幢的名單中,後來因為被發展商收購,民間遂有呼籲「保育」的聲音,2016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古諮會不接納,後在2016年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他認為,民間的輿論壓力可為歷史建築「增值」,對收購該建築的發展商不無好處。
沒有列入1444幢名單的著名建築,還包括1937年建成的景賢里。這座位於港島東半山司徒拔道45號的大宅,原名禧廬,建築糅合中西特色,由早年香港富商李陞女兒李寶麟及夫婿岑日初擁有。1978年,大宅售予邱子文,易名景賢里。 邱子文之子邱木城後來以4.3億元售出,2007年9月,新業主開始拆卸大宅。在社會輿論壓力下,特區政府將景賢里列為暫定法定古蹟;2008年1月,景賢里確認為法定古蹟。
陳天權又介紹未列入8803幢建築名單的「滄海遺珠」,包括2202年底,水務署拆卸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露出裏面的「羅馬式」石柱和紅磚圓拱,被市民發現叫停。
其後,政府把主教山配水庫及其餘4座戰前配水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總算是「亡羊補牢」。
然而,還有更多歷史建築未列入評級名單,包括上水鄉廖明德堂(1828)、元朗洪水橋鄧鏡波別墅(1920),1958年成為東蓮覺苑寶覺分校、中華便以利會長洲堂(1936)、荃灣弘法精舍(1939)、大嶼山聖母神樂院(1955)等等。
今年書展,中華書局推介陳天權的新書《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除了上文所述,還介紹「消失中的城中村」、「鄉村中的古蹟」、「殖民時代的特色建築」、「民國軍人府第」和「多元宗教文化」等。
以「消失中的城中村」為例,陳天權說,除了即將清拆的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外,鯉魚門村因石礦而開村,未來會否被清拆實難預料,因此一併寫入書中。
值得關注的是,不少香港名人長眠之地的墳場,儘管歷史悠久,除了赤柱軍人墳場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外,多處墳場若不是只列入1444名單而不獲評級,便是沒有列入歷史建築名單內,包括埋葬了香港著名富商何東和革命先烈楊衢雲的跑馬地香港墳場。
歷史學者如丁新豹教授等把參觀墳場作為活學歷史的最佳場地,而埋有多位重要歷史名人的墳場卻極少獲歷史建築評級,這對於保育香港歷史建築不啻是莫大的諷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