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有一所學校名曰「女仔館」,與拔萃男書院和拔萃女書院的關係千絲萬縷。這所在香港歷史上存在了僅僅9年(1860-1868)的學校,對香港後來的教育模式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但因年代久遠、史料匱乏而長期不為世人所知,甚至產生誤解。
拔萃男書院校友、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講師方頴聰與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陳煒舜,長年研究開埠以來香港女性雙語教育的發展,終於今年書展推出《女仔館興衰》一書。陳煒舜7月18日(周日)出席書展講座,細訴女仔館的源起興衰。
女仔館源起 與聖保羅書院有關
陳煒舜指出,女仔館(時人統稱為Female Diocesan School),或稱女書館,成立於1860年,距今已有160年歷史,是拔萃男書院、女書院以至協恩中學的前身,對於香港的雙語教育、女性教育和混血兒教育的影響很大。
他提到,19世紀,西方國家愈來愈關注女性教育的問題,更在英國成立女子教育協會,於遠東、中東、印度等地區開設許多學校,贖回妓女、奴婢、妾侍的女孩,向她們提供教育機會,讓她們信奉基督教,成為女性傳教士、教師、基督徒的妻室。女仔館創始人Lydia Smith便是女子教育協會成員,時任域多利教區(掌管香港、中國、日本等地區的宣教事務)的施美夫會督(Bishop George Smith)夫人。
說到建立學校的緣起,與聖保羅書院大有關係。他續指,1842年,香港開埠翌年,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來港宣教。其後,他創辦聖保羅書院,以中英雙語教學,主要向華人學童講授英文及教義,希望他們日後為殖民地及教區服務。然而,一班畢業生均面對婚配的問題,難以找到信仰基督教的的華人女子成婚。鑑於當時香港已有一些收貧苦女孩的學校,所以Lydia Smith建立了一所專收中上階層華人女孩的學校,專門訓練華人女傳教士、教師,還訓練華人的基督教妻室。
早期的女仔館運作
1863年,學校正式開幕。女仔館設有雙語、家政、地理、聖經教學。當時全校分為3個級別,共有十多名學生。因為華洋文化間的張力,有不少家庭不願女兒接受基督教洗禮,收生人數也不如預期。陳煒舜表示,直至女子教育協會幹事伊頓(Mary Anne Winifred Eaton)於1862年接掌學校,女仔館似乎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
但這段時期如曇花一現,因伊頓校長在1864年12月遭到華人暴徒襲擊,身心大受打擊,因而辭去校長一職,此後女仔館財政更形緊絀,更無法經營下去。箇中原因,有研究者指出,華人普遍認為女孩學會英語就會學壞,甚至有機會導致華洋通婚,因此襲擊教導華人女孩英語的校長。但陳煒舜認為,由於要招收中上層家庭的女孩相當困難,所以學校重新招收貧苦女孩到校讀書,也因此可能是買主為了洩憤,而僱用暴徒襲擊。
女仔館關門 改建孤子院
當時女仔館財務緊絀,女子教育協會幹事岳士列(Ms. Oxlad)接管學校後,便把她主持的其中一所專收混血孤女的學校學生帶到女仔館,規模因此變大。在岳士列掌政期間,女仔館運作尚算暢順,但畢竟之前校長遭襲擊的醜聞影響很大,社會人士不再願意捐錢給學校,女仔館財政更形緊絀,沒多久女仔館便再也經營不下去了。
女仔館關門後,會督於般咸道原址創建另一所學校──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非正式的中文名字為曰字樓孤子院,主要招收半唐番的男性孤兒。當時女仔館的華人女生被全部遣散回家,無家可歸的混血孤女就被留下來。當時,男女有各自的社會分工,兩者的學習內容因而所有不同。陳煒舜表示,傳統名校多數為單性別學校,也是這個原因。
直至1879年,曰字樓孤子院開始收華人學生,中文和英文名字先後改為拔萃書室和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直到1892年,校內所有女孩轉到飛利女校,拔萃書室變成純男校了。9年後,拔萃女書室成立,同樣設在般咸道。再過兩年,拔萃書室為了和它有所區分,遂改名為拔萃男書室。
他指出,自從曰字樓孤子院轉成男校,變得愈來愈有名,其名氣卻是以延緩和犧牲混血女性教育為代價。
40年的女子教育進程
1879年,曰字樓孤子院決定不再收女孩做寄宿生,只讓她們成為走讀生,該校女生的住宿頓成問題。幸好在1880年,一所小型華人女校在般咸道成立,向曰字樓孤子院的走讀女生提供住宿。過了幾年,這所小型華人女校搬到飛利樓(Fairlea House),大家因此稱它為「飛利女校」,就是協恩中學的其中一個前身。
飛利女校由Ms. Johnstone創辦,她是岳士列校長的學生。在開始接收孤子院女孩時,欲擴充學校。雖然當時政府和教會都反對,因為混血女孩幾乎都是非婚生的,是「不道德的產品」,擔心她們會帶壞華人女孩,但迫於形勢都允許學校開設女子英文部,讓這些半唐番女孩繼續讀書。直至1900年拔萃女書室成立,變回一所華籍女生學校。
他指出,從1860年到1900年,經歷了40年的艱辛,香港的女子教育才慢慢步上軌道。
20世紀初,不論混血兒還是華人,循正常途徑接受教育的機會愈來愈多,因此硬將華人和混血女孩分開學習已經無甚意義。1913年,拔萃女書室校舍從香港島般咸道搬到九龍佐敦,開始招收華人女孩。1939年正式開設中文科;協恩中學亦重開英文科,甚至變成一間英文中學。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