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他的遺體告別式24日(周一)上午在長沙舉行,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迴。袁隆平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着國旗。
袁隆平是江西省德安人,1930年9月出生於北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是第六至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畢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
功在全球 榮獲國家最高榮譽
截至2018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已累計推廣超過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袁隆平團隊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
袁隆平為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改革先鋒」等多項國內榮譽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以色列「沃爾夫獎」和美國「世界糧食獎」等近20項國際大獎。
2016年10月,袁隆平榮獲首屆呂志和獎和「持續發展獎」,並發表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的公開演講。他指出,針對人口不斷增加、耕地不斷減少的狀況,改進糧食短缺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通過科技進步來提高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辦法很多,其中立竿見影的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就是採用優良品種。
就水稻來講,就是推廣雜交水稻,它能夠比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他指出,1998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是5億畝,到2016年只有4億5000萬畝,減少了5000萬畝稻田面積,但是增產了1000億斤糧食,主要貢獻就是雜交水稻的推廣。
201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袁隆平頒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表揚他對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的巨大貢獻。
「兩大任務」心願未了 留待後人完成
袁隆平則表示,對他來說,榮獲「共和國勳章」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勳簿上睡大覺,只要腦瓜子還沒有糊塗,就還可以幹!只要沒有癡呆,就還可以繼續動腦筋、搞研究」!
當時他就透露,未來還希望完成「兩大任務」:一是超級雜交稻研究,要帶領團隊朝雜交水稻每公頃20噸的目標衝刺;二是耐鹽堿水稻研究,要推廣種植一億畝耐鹽堿水稻,畝產提高到300公斤,每年多生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1億人口!這兩大任務成了他未了的心願,有待後人來完成。
與廣東有緣 羊城建「水稻公園」
袁隆平與廣東也很有緣份,他與廣東的合作包括位於廣州黃埔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簡稱「隆平公園」)和隆平院士港。「昔日著名黃埔軍校,今日美麗水稻公園。」這是2020年春耕時節,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在黃埔啟動建設時,袁隆平親手寫下的句子。
2020年6月3日,隆平院士港項目在黃埔長洲島正式啟動,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發來賀詞,「我對在廣東開展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充滿了信心。」而據央視新聞和新華社的報道,2020年11月,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雜交水稻基地,早稻加晚稻產量已超越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以他自己的話說,即意味着每畝地可以多養活5個人,離「禾下乘涼夢」 又近了一步。
袁隆平去世後,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並要求共產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學習,強調對袁隆平的最好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國家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