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和藝術,看似不相干,卻存在微妙的平衡點。自2016年起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的周振基教授,以身詮釋營商與藝術的接軌,以至共融共生。周教授既是成功的企業家,亦是醉心粵劇的藝術愛好者,對於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自有一番獨特見解:「藝術可以開闊視野,也是社會矛盾的潤滑劑,能讓人以更廣闊的眼界及胸襟去處理問題。」周教授近年退下商場火線,把家族生意交由兒子周博軒打理,自己則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帶領演藝學院邁向新里程。
每談及成功之路,周教授總是謙稱自己幸運,雖然童年時家境清貧,但仍自強不息,不斷求進,中學畢業後赴美國金門大學半工讀完成學士及碩士學位,回港後努力工作,累積經驗和資金後,創立電子科技公司,並於香港大學進修,取得經濟及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長袖善舞背後,周教授是粵劇藝術愛好者,更是已故粵劇大師林家聲博士的入室弟子。師父的藝術修養、人生哲學、待人接物的態度,對周教授影響深遠,同時令他確立推廣藝術文化發展的決心。
連結六大學科
數年前獲委任為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教授形容為任重道遠。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地區發展講求經濟效益,藝術發展難免被忽略,他希望以演藝學院為平台,培育更多表演藝術人才,為城市及整個地區賦予靈魂。
演藝學院有六大學科:戲曲、舞蹈、戲劇、電影電視、音樂,和舞台及製作藝術,周教授希望加強學院之間的相互合作,發揮協同效應。最近多間學院正在聯合製作一齣紀錄片,主題是關於師父林家聲博士的林派藝術,周教授作為入室弟子,亦獲邀參與其中,並給予意見。今次跨學科的製作不僅完整記錄林派藝術的精髓,同時亦會成為戲曲學院的教材。周教授認為藝術的培育工作應全方位進行,六大學科將平衡發展。
周教授外表嚴肅,實質風趣幽默,在校內可與學生打成一片,毫無隔膜。「我在學生時代也做過學生會會長,因此希望與學生保持良好溝通,盡量了解學生的想法,大家坦誠對話。」他寄語年輕的藝術工作者要積極追夢,時刻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心,藉着「四多」(多研究、多練習、多演出、多創新)去實踐理想。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要定下目標,朝着目標努力堅持,一定會成功。
創造優質土壤
育苗需要優質土壤,縱橫商界多年的周教授善於審時度勢,近年演藝學院在其領導下,不但籌得破紀錄的款項,並設立學院捐贈基金,為學院的持續發展提供穩固的基礎。周教授一直積極向政府表達學院的教學需求,亦致力爭取更多的資助。
對於去年《施政報告》提及支持學院興建新的教學設施及學生宿舍,他表示十分欣喜,多年願望終於成真:「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的樞紐,為學生提供有利學習的環境,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建構更多創意和社交互動,豐富學生的個人發展與學習經驗。」他早已向政府提出將演藝學院納入配對補助金計劃,與其他政府資助大學看齊,推動社會捐助大專院校文化,開拓教育經費來源。
去年疫症爆發,周教授及學院管理層關注到不少學生的家庭受到影響,建議成立「2020/21 COVID-19 演藝學生援助金」及「2020/21 演藝學院獎學金」,向疫情下面臨財政困難的本地學生提供經濟援助,幫助學生們渡過難關,亦積極留意學生的需要,希望盡量給予支援。
早於2017年,為了加強演藝學院與歷屆校董會的聯繫,周教授牽頭成立演藝學院歷屆校董協會,至今舉行多次聚會,席間分享演藝學院最新的發展和未來規劃,讓前校董們更了解學院的動向,積極給予意見及支持。
燃亮藝術火苗
上任以來,周教授為演藝學院帶來多個第一次,其中之一,是舉辦演藝學院節(演藝節)。現已成為學院年度盛事的演藝節於2017年首辦,節目結合六間學院精彩創新的表演藝術活動,包括戲曲、舞蹈、戲劇、音樂會、電影放映會、舞台設計及服裝展覽,部分節目開放予公眾免費觀賞,既讓學生展示才華,亦豐富了本地的文化生活,歷屆演藝節每年均吸引約一萬名市民參與。
周教授認為:「演藝學院肩負雙重使命,除了是一所培育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高等學府外,亦負起在本地及區內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責任,我們希望進一步普及表演藝術,讓廣大市民與學院師生一起感受表演藝術的多元魅力。」
演藝學院成立37年,有心人播下的藝術火苗不但在香港發光發熱,同時亦獲得世界認同。在周教授領導下,學院的世界排名更見突出,根據2021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演藝學院於表演藝術類別連續第三年位列亞洲第一,並再度躋身全球十大。周教授認為這是學院校董會成員、校長、全體師生、校友及員工共同努力的成果。
《論語·泰伯》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傳承使命是畢生的堅持,周教授不失壯心:「我希望演藝學院不斷提升,為學生提供更佳的成長空間,能夠發揮所長。」
原刊於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通訊》2021年4月號,本社獲香港演藝學院傳訊處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