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現代版「黃禍論」

世界重返類近冷戰年代兩大陣營的局面,似是無可避免的大勢。

繼美國之後,歐盟在上周一也宣布制裁中國,是自八九六四以來歐盟首次對北京實施制裁。跟美國不同的是,華府制裁中國主要是香港問題,新疆也有;但歐盟至今只針對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問題,反而沒有在香港問題上出手,卻把矛頭指向新疆,原因何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西方「插手干預中國內政」都以台灣、香港、西藏、新疆為目標,但這一波攻勢沒有觸及西藏,西方媒體只見BBC訪問了藏人流亡政府主席洛桑桑蓋[1],但調子尚算溫和。西藏問題突然降溫,又是什麼原因?

種族滅絕描述新疆 難以置信

歐盟在新疆問題上發難,主因是美國上任國務卿蓬佩奧在離任前一天宣布,認定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隨後拜登政府上台,新任國務卿布林肯「繼承」前任的定性,認同「種族滅絕」論,令新疆問題驟然「升級」,不再是一般所指的人權、宗教等議題。歐洲對種族滅絕特別敏感,當年納粹德國對付猶太人,和南斯拉夫內戰波斯尼亞人遭塞爾維亞人屠殺,都是記憶猶新的種族滅絕慘劇,歐洲人反應特別強烈,這也許是歐盟要為此而制裁中國的原因。

然而以「種族滅絕」描述新疆狀况,確實令人難以置信。外媒對此說也有分歧,《經濟學人》2月11日一期刊出文章”‘Genocide’ is the wrong word for the horrors of Xinjiang”,指直接殺人行為才用得上”cide”,而中國政府在新疆的行為,如西方媒體所指大規模強制監管等,都並沒有涉及殺人。《經濟學人》的文章受到西方人權團體反擊,但這些團體能提供的證據仍然有限。內地官媒則大幅報道法國學者維瓦斯在2020年底出版的《維吾爾族假新聞的終結》一書,抗衡西方主流派的指控。

《維吾爾族假新聞的終結》書封及作者圖。(歐中聯合商會圖片)
《維吾爾族假新聞的終結》書封及作者圖。(歐中聯合商會圖片)

戰線愈拉愈闊 中國被重重包圍?

歐盟對中國制裁之後,北京迅速反應,宣布制裁歐盟10名人員和4個實體,歐盟國家則不斷傳召中國大使以表抗議。現在看來,中國和歐盟在去年底宣布達成的投資協定擱置機會極大。

歐盟制裁風波未息,新疆問題又爆出另一爭議:瑞典品牌H&M發表一則聲明,稱它們「不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任何工廠合作,也不會從該地區採購產品」;這則聲明是在2020年10月發表,當時尚未提及不使用新疆棉。其實早在去年4 月,非營利組織全球法律行動網絡(Global Legal Action Network)與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 WUC)已聲稱新疆棉花產業存在對維吾爾人強迫勞動;美國和英國已下令禁止進口以此方式生產的商品。

美國國會在去年9月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 BCI)隨即在10月宣布暫停向新疆棉發出許可證, BCI所屬成員的品牌(如 Adidas、Nike等)和H&M等皆被中國網民抵制和封殺,產品也在電商平台消失,代言人相繼公開宣布與這些品牌割席。

事件鬧大之後,BCI上海代表處透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聲明,稱從未在新疆發現有關強迫勞動的事件,而BCI中國區項目團隊嚴格遵照BCI的審核原則。很明顯, BCI總部和上海代表處有不同立場,但上海的員工似乎未能影響總部的決策。

跟美國和西方國家針鋒相對之外,中國的打擊面從國家擴散到國際品牌企業,戰線愈拉愈闊,中國的對外關係是否陷入了被「重重包圍」的困境?

「美歐共同抗中難」看法 一廂情願

特朗普任總統的年代,美國和歐盟關係處於低潮,他更公開批評北約,當時評論界都認為,北京樂見美歐出現矛盾,中國可以借勢聯歐抗美。到拜登當選、上場,美國和歐盟關係漸趨緩和,但內地仍然認為「美歐修復關係容易,共同抗中難」,因為「華盛頓在過去幾年常把地緣政治競爭置於同中國關係的經濟利益之上,而歐洲人則不願這麼偏激,他們更重視發展,希望在對華關係中實現政治與經濟的平衡」[2]。很明顯,這種看法太過一廂情願!

據《金融時報》去年報道,歐盟起草了一份計劃,呼籲美國抓緊機會組建新的全球聯盟,終結特朗普時代的局面,迎接中國帶來的戰略挑戰[3]。英國已經付諸行動配合美國,英國海軍伊利沙伯女王號航母會於今年部署在亞太地區;而今年5月,法國將與美國和日本在東海舉行聯合軍演。

中國去年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5860億歐元,歐盟自中國進口增加5.6%;英國、意大利、希臘等都曾經表示願意配合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令北京以為歐盟不會跟美國一樣與中國對抗到底。

但其實歐洲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其來有自,即使中國在積弱不振的歲月,歐洲人仍然認為中國會帶來威脅!「黃禍論」就是今天中國威脅論的古老版。

德皇繪製的版畫「歐洲各民族,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俗稱「黃禍圖」。(Wikimedia Commons)
德皇繪製的版畫「歐洲各民族,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俗稱「黃禍圖」。(Wikimedia Commons)

歐洲人對「黃禍論」恐懼由來已久

翻開歷史,歐洲人對「黃禍論」的恐懼由來已久。很多人以為西方所謂「黃禍」專指13至15世紀蒙古人西征攻佔中亞細亞、伊朗和歐洲東部的一段歷史,其實這只是其中一部分;「黃禍論」在歐洲從未停過,即使19世紀中期起中國已被西方列強「瓜分地盤」,但德皇威廉二世仍未放心,他以鉛筆草擬了一張畫稿,並請御用畫師加工,完成了一幅史上著名的「黃禍圖」。

1882 年一位名為施邁茨納( Ernst Schmeitzner)的出版家發行了一份《國際月刊》,呼籲德國人注意對本國經濟的威脅,其一是來自工礦業生產水準已極高的美國,另一則是來自巨大的中國:「中國正在異常熱心地學會和開辦歐洲人的工業、技術和交通事業,這個東亞大國有數不盡的人重新流動,使歐洲有第二次為蒙古人所淹沒的危險,那就更不用說了。」

其他提出過「黃禍論」的西方國家還有俄國(代表者為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法國、比利時、英國等,論述或有不同,但擔心中國冒起「禍及歐洲」的結論卻極為相近。(以上引述自《黃禍論》一書,作者羅福惠,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2007年6月出版;作者稱此書是關於「黃禍論」的全面研究;據作者指,西方國家和日本對「黃禍論」不乏研究,但在中國,自1950 年代以來相關的研究卻一片空白。)

中國準備與「美國對頭人」結盟

「黃禍論」的現代版成為了「中國威脅論」,即使胡錦濤主席年代提出「和平崛起」,但美國和西方國家卻無動於中,繼續把中國視為世界安全的威脅。

中國跟美歐翻臉之後,正準備與俄羅斯結盟,聯合美國的對頭人如伊朗(中國上周六跟伊朗簽署了一項25年合作協議)、朝鮮、古巴,加上南美、亞洲各國,儼然成為另一集團;世界重返類近冷戰年代兩大陣營的局面,似是無可避免的大勢。

註1: 藏人流亡政府主席洛桑桑蓋:「我們早晚都會重新得到尊嚴」, BBC中文網,2021年3月27日

註2: 社評: 美歐修復關係容易,共同抗中難,《環球時報》,2020年12月3日

註3: EU proposes fresh alliance with US in face of China challenge ,《金融時報》,2020年11月30日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