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最近公布2021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過去連續25年排首位、去年全球排第二的香港日後不再獨立評分,與澳門一起併入中國評分。《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認為,此事反映香港之喪失經濟獨立地位,西方的中國觀察家「已有洞見」。
中港逐步融合 外人心知肚明
林行止引傳統基金會創辦人之一斐爾納(Edwin Feulner)3月3日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舊香港一去不復返〉( “HK is no longer what it was”),認為主因是過去兩年,香港喪失了政治自由,香港已如內地城市,港人或許沒有太大的感覺,但看在外國人眼裏,中、港的分別已一步一步接近甚至「無縫融合」。
傳統基金會編纂的這項指數,聲明只計「經濟自由度」,與政治沒有直接關係,然而,正如斐爾納所說,「香港已被中國同化」,換句話說,香港之喪失經濟獨立地位,即香港經濟政策已為或將由北京控制,西方的「中國觀察家」已有洞見。
自由港變遜色 創匯功能勢減
不過,林行止指出,中國的全方位崛興,已令此指數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大不如前。他回顧1996年12月17日在《信報》寫過〈促進經濟增長 自由絕不可失〉一文,指出「即使中國充分理解香港經濟成功與經濟自由不可分割,為了政治目的,香港的經濟自由仍可能被犧牲」,如今他慨歎25年前的「預言」不幸言中!
他承認自由與經濟成功之間不能畫上等號,「但自由足以促進經濟增長,殆無疑義」。如今拜登糾集「盟友」圍困中國,意味香港的創匯能力對內地日益重要,可是,香港既失「經濟自由」之實,「自由港」地位便可能逐漸褪色。香港失去經濟自由的「標籤」,他擔心金融中心地位亦會漸次沒落,為中國創匯的功能恐怕慢慢甚至很快消逝!
內地猛吸FDI 香港今非昔比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如今香港已非中國創匯唯一渠道;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成功,每年為她吸入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的外資,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創匯」門道。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公布的資料,去年中國吸納的FDI逾1630億(美元,下同)創新高,美國的只有1340多億。中國「吸資」能力之強,令人矚目。
中國以龐大內銷市場為誘因,令賺錢不分國界的外商蜂擁進入內地,它們在內地設廠、開店或建主題公園,每年便投入以千億計的美元。只要北京仍堅持對外開放、鼓勵雙贏,在利率近零而內地已成功脫貧的條件下,除非出現難以挽回的軍事意外,相信美元仍會源源注入。
出口方面,中國亦大有長進,去年外貿盈餘達5350億。內地成功控疫必然促進經濟向前,貿盈相信更可觀。不但如此,據港交所前主席李小加透露,數據(data)將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出口商品。林行止認為,以中國科網發達並廣泛應用,有關部門和企業收集了大量數據,加上「內地隱私保障比較寬鬆」,中國絕對可能成為世界級的數據出口國,收益難以估量。
總之,中國在創匯上已另有蹊徑,香港這條通往世界的大道固然重要,但已非其創匯的唯一途徑。準此,香港在「經濟自由指數榜」上消失,即使很快對中國在創匯上帶來不良效應,亦不是不能克服的障礙,但對香港的消極影響,卻不是「老香港人」所樂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