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百無一用驚懼槍桿 積極平衡設法開源

香港財政政策秉承英國殖民者量入為出、制定平衡預算的審慎理財哲學。但隨着香港經濟有結構之變,值此經濟千瘡百孔、貧富距離愈拉愈闊之際,採納積極性理財,是較合時宜且更能配合內地經濟穩步向前的做法。

47人因涉組織或參與去年泛民主派「初選」被警方國安處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案件3月1日(周一)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認為此事「教人沮喪」。

港人不應與中共作對

林行止坦言,「面對這種逆境,筆者真的無話可說,因為要說、應說的話,30多年前已經反覆在這裏闡述,而現在重讀,並無覺得有修改的必要」。他引述1990年一篇題為〈李光耀與香港〉的《信報》社評,有這段仍具「現實意義」的話:「在無法排除中國是未來香港主權國這一不可更易的事實下,李先生苦口婆心地要香港人不要與中共敵對,從李氏在新加坡的做法看,這可說是針對香港特殊環境下的權宜策略,這種策略,對接受現實者而言,是無可厚非的。」文中一再重申,「港人不應與中共作對」。不言而喻,他當年作此主張,目的只在避免「無謂犧牲」而已,但今日讀來,「李光耀對港人的忠告、勸諭,便顯得很實用了」!

林行止自言「敬畏」權勢,不是老年病,而是汲取童年的「慘痛教訓」。他告訴讀者,「為了保住權位,當權者什麼事都做得出」,連以佛教為國教,奉不殺生戒條的「緬甸軍頭」,也竟然大開殺戒,「一舉」槍殺18名手無寸鐵的百姓!

因此,他告誡年輕人「現在的確不是港人走上街頭抗爭的時候」,並引述公民黨主席梁家傑的例子,指自從《港區國安法》頒布後,他拒絕了若干外國政治團體邀請赴外國談港事,避免「勾結外國勢力」之嫌。他但願「熱血港青」能理解梁家傑的深意。

香港應行積極理財之策

林行止評論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認為基本上並無凱恩斯鼓吹功能理財(Functional Finance)的痕跡。他解釋,凱恩斯此種主張,不過是倡議財政當局應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採取達致經濟穩定增長的「機動(靈活)預算理財」罷了,卻「早已成為自由市場體系政府編製預算案的指針」。

香港財政政策秉承英國殖民者量入為出、制定平衡預算的審慎理財哲學。林行止認為,隨着香港經濟有結構之變,看來會慢慢過時,值此經濟千瘡百孔、貧富距離愈拉愈闊之際,採納積極性理財,是較合時宜且更能配合內地經濟穩步向前的做法。積極性理財是估計年度開支多少便設法以歲入相配,是「量出為入」的觀念。他說,回歸逾20年,香港「現在應行積極性理財,如此方能適應形勢之變,才能與祖國在經濟上並肩而行。」

特區政府愈來愈像市政局

然而,在疫情癱瘓經濟活動及香港處於中美角力風眼令社會躁動不安的此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使出會計師渾身解數編製的《財政預算案》,他認為太多的局限加上「會計師沒有價值判斷的眼光,這份不敢觸動香港經濟肌理的流水賬式預算,無驚無喜無前景,已算不錯」!至於新增國安處80億開支預算,他想到為香港社會安定才有《港區國安法》的通過及香港國安處之設,這筆等同變相的「國防經費」,香港「絕對負擔得起」;況且可視為為安定繁榮的投資,因此反對之聲應適可而息——不過,「不息」亦沒用,因為如有需要,立法會必然以絕大多數票通過!

他認為,「和特區政府愈來愈像市政局一樣,財政司的功能亦在萎縮中」。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