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置業 麻煩大了

還是張五常的解釋來得簡單直接:無知、愚蠢、利益團體不易處理、一項暫時的法例可惹來政府初時做夢也想不到的麻煩。
團結香港基金倡議政府推出「補貼置業計劃」,希望透過更大折扣出售公屋,長遠令八成港人置業。提出賣公屋其實不是第一次,今次計劃的新意,主要是轉售時折扣加碼和優惠暫時只限新建單位。
 

麻煩到做夢也想不到

 
補貼置業計劃的總舵手王于漸教授向傳媒說,方案符合大多數香港人利益,有份研究計劃的其他成員更話方案是經濟學上的 Pareto efficient (中譯柏拉圖效益,即有人得益冇人受損)。有咁着數,信奉自由市場利益團體有效競爭的芝加哥學派,會怎樣看冇人受損的計劃?何解幾十年來一直冇人提出、提出後卻又馬上遭到運房局及房委會的代表質疑呢?
 
港人熟悉的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一直反對傳統公營房屋。佛利民認為,要幫助低收入人士只需要推行簡單的負入息稅,公營房屋只會製造貧民區減慢社會流動。出售公屋令整個房屋市場私營化,佛利民當然支持。芝大的人都知道,佛利民想改變世界,他的同事史德拉(George Stigler)卻只愛冷眼旁觀。佛利民建議政府應做甚麼,史德拉解釋政府為甚麼應做的不去做。關於柏拉圖效益應做唔做,還是張五常的解釋來得簡單直接:無知、愚蠢、利益團體不易處理、一項暫時的法例可惹來政府初時做夢也想不到的麻煩。質疑補貼置業計劃的政府代言人,歡迎對號入坐。
 

穩性稅問題 老實面對吧

 
當然,另一個可能是計劃根本不是有甚麼柏拉圖效益。佛利民之後,當今喜歡評論政策的芝加哥學派學者應該首推我的師父莫里根(Casey Mulligan)。幾個月前我與莫里根在芝加哥敘舊時,談到實物徵稅(in-kind taxes,如徵兵制)的一個壞處是市民浪費資源「逃稅」。徵兵制下被徵的市民儘管是少數,無數怕被選中的市民卻會以出國、上大學、甚至自殘身體來逃避責任。
 
同一道理,補貼置業其實是實物資助(in-kind subsidies),只資助少數合資格買新建公屋的港人置業會帶來「穩性稅」(implicit tax)問題,折扣加碼更是大大提高穩性稅的稅率,引誘更多市民出盡辦法以求符合上樓資格,到時虛報收入及轉打散工等情況只會有多無少,這樣輪候公屋的時間可以唔愈拖愈長嗎?
 
老實面對問題吧。不小心處理穩性稅的問題,會挑起「守規矩」和「呃補貼」間的衝突。把計劃擴大至現有公屋戶,等上樓市民要等到天荒地老。把優惠限於新建單位,八成港人置業目標輪到團結基金要等到天荒地老。要加快釋放公屋的潛在價值,我認為補貼置業計劃要一併考慮公屋富戶問題。
 
(封面圖片:亞新社)
 
原刊於《am730》,題為〈芝加哥學派怎樣看補貼置業計劃?〉,獲作者授權轉載。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