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文化智商促進學生國際勝任力?

跨文化能力正是國際勝任力的其中一項要素。但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呢?如果從文化智商此一密切相關的概念看,相信更能深入理解國際勝任力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筆者早前提及到,國際勝任力對現今乃至未來世代的學子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並不因現在全球人員流動和接觸於疫情下停頓而有所減弱。而近數月的發展更印證了,隨着疫情彷彿長期化而過渡至「新常態」,全球化並未因新冠疫情而有止息,反而通過網絡而進入另一種更緊密的相互連繫,如視像會議、網課、遙距工作等。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變得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更便利和頻繁的互動和接觸。如何在這樣的「新常態」下,與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士相處,顯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跨文化能力正是國際勝任力的其中一項要素。但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呢?如果從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此一密切相關的概念看,相信更能深入理解國際勝任力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課程和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本文將會由文化智商的概念出發,與各位分享見解。

文化智商與跨文化能力

不論是要理解文化智商還是跨文化能力,我們都先要理解:何謂文化?所謂文化,包含了價值觀、規範和知識,是每個人出生後通過家庭、教育、社會薰陶和個人生活經歷所累積而形成,並內化成每個人的行為和判斷準則。不同個人乃至群體的文化固然有共通之處,亦同時受其所在的地域、風土、經驗、累積的生活經歷等影響,而彼此有所區別,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特點。

按着上述對文化的理解,文化智商便是個人理解不同文化異同,應付多元文化處境並達到有效運作的一種能力。提倡文化智商的著名國際教育學者利物莫(David Livermore)(2015)便指出,文化智商簡單來速可包括意識文化經驗、掌握文化知識、個人適應與調整、有效行動四個元素。

文化智商包含的這四個元素正與國際勝任力中跨文化能力強調的諸多元素,如「獲取有關不同文化的歷史、價值、溝通方式、信仰和實踐的知識」、「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互動」、「能理解文化規範、互動的形式,從而靈活地低調適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方法」、「與他人互相尊重地對話,以及為容納邊緣群體而努力」等相呼應。而兩者均重視人們要培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這對現今乃至下一個世代,面對全球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往來時,有着顯著作用。

文化智商對未來國際人才的重要性

來到教育處境中,到底培養學生的文化智商,對於下一代成為未來人才有何重要性?筆者於早前的文章中已提到,近年的國際教育趨勢和國際勝任力評估的髮展,已令國際勝任力漸被視為下一代成為未來人才的必要條件,在此不贅。而踏入21世紀以降,隨着全球化不斷發展,我們必須和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的人打交道。現今「新常態」下的網絡發展更反而加強了此一趨勢。文化差異因素成為人際互動中的關鍵條件。

而在21世紀技能和多項的人才能力的指標中,就指出在未來,學生有必要具備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協作」的能力,從而能「迎向全球」,方此才能成為新一代的人才。如何與世界不同國家、文化和種族人士相處、交流和一起工作,將成為國際人才的挑戰。

面對這一發展,世界各地紛紛提出4C能力,取代傳統教育要求。4C即「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溝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團隊共創(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文化智商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倡的。

文化智商起初應用於跨國公司、國際商務往來的內部培訓當中。隨着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互動愈趨頻繁,現時亦已擴展至教育界及政府行政的領域上。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智商,能幫助他們達至以下表現,在跨文化互動日益普遍的未來,創造自身優勢:

  • 能尊重不同文化的人
  • 對文化差異具敏感度和洞察力
  • 知道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文化角度中會有不同詮釋,表現亦有差異
  • 能更有效地在文化差異下應付工作
  • 喜歡和能夠與不同文化人士交流和合作
  • 能適應不同的文化情境和按情況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行為
  • 從文化智商檢視課程和學習是否有助促進國際勝任力

回到具體的學習情境當中,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智商,從而促進其國際勝任力,說出來容易,但做則十分困難。當然這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無論文化智商還是國際勝任力的內容都很廣闊,不易找到重點。然而,若需要讓學生學習的話,該如何檢視課程、課堂構思和學習過程能有助促進有關方面的發展呢?筆者便準備了以下的一些檢視問題,供大家思考:

  • 主題是否具有地方、國家和全球意義呢?
  • 主題是否達到反省地方至全球間的關係和相互影響?
  • 學習成果是否與國際勝任力或全球化運作相關?
  • 學習活動或體驗是否能連繫自身、地方與全球領域間的關係?
  • 學習內容是否有助學生去認識世界文化或知識?
  • 學生是否能夠明白全球人類在地球共同問題下有着相互關連的命運?
  • 課程構思是否容許合理地比較全球若干地方間的差異?
  • 課堂是否有效地培養學生逆地思考全球若干地方間的差異,所造成的原因、影響及促進學生明白對方(或其他地方人士)的思法?
  • 課堂是否培養學生能夠尊重及接納不同的文化與民族生活方式?
  • 學生是否能夠透過接觸有關國際勝任力的主題,反思自身身份、角色及行為?

不難看出,以上的檢視問題中,有不少都和文化智商有關,主要檢視課程設計中能否培養有關跨文化能力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跨文化能力的發展。故此,從文化智商的角度,能幫助我們檢視到底課程和學習,是否真的有助促進學生的國際勝任力。

以跨文化經驗增進文化智商和國際勝任力發展

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智商,除了課堂學習外,親身經歷的跨文化經驗亦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從事全球教育的學者Taylor(1996)、Merryfield(1998;2002)、Bacon & Kischner(2002)等,均認同跨文化經驗和真實的學習,是擴闊學生視野,增進學生跨文化能力,提升國際勝任力的重要方式。而本地不少學校校長和教育同工亦相信,海外遊學及服務是有效提升文化智商的跨文化經驗。

在教育學的觀點看,所謂跨文化經驗,是指學習者透過參與他人的文化相關活動,體驗彼此的異同,再轉化為知識、增強技能和產生價值的體會。故此,如果海外遊學及服務要成為有效及系統地提供相關經驗的教學方法,而非單純的旅行和遊歷的話,當中便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彼此互動的元素:

  1. 深度:為學生帶來知性的深度理解和對當地進行深入探究。
  2. 接觸:為學生提供接觸真實文化經驗的機會並與當地人相互交流。
  3. 省思:帶領學生從多元觀點檢視跨文化經驗,省思自己與當地文化間的異同,提升文化智商。

在疫情及其後「新常態」下全球化網絡的發展,以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愈趨頻密的互動下,培養學生文化智商,提升跨文化能力,促進他們的國際勝任力,已成為他們要作為未來社會人才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不單能讓他們更容易適應在不同文化情境中,與不同的人互動、學習、工作和生活,更能跳出自己,適應和面對不斷變化的人、事、物,得以把握未來的各種發展機會。

參考資料:

Bacon, N.A. & Kischner, G. A. (2002). Shaping Global Classrooms. Education Leadership,60 (2): 48-51.

Livermore, David (2015). Leading with Cultural Intelligence: The Real Secret to Success (2nd Ed.). New York: AMACOM.

Merryfield, M. M. (1998). Pedagogy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2): 342–379.

Merryfield, M. M. (2002). The difference a global education can mak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2): 18-21.

Taylor, H. E. (1996).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glob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曾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