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在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回顧半年的疫情表現,香港人表現可説是超水準。近期疫情再次爆發,希望市民明白,眼前逆境,是暫時的,一切都會過去。梁卓偉認為今次疫情,除了關注長者,必須面對和處理「健康公平」或者「健康平權」的問題。以下為梁卓偉的書信全文:
媽媽:
近期因為新冠肺炎,我們不能像以往一樣,經常見面。你已差不多80歲,又有長期病患,屬於高危一族,現在疫情嚴重,我自然格外擔心你的健康狀況。
我們上一次家庭聚會,也提及疫情對所有人都造成多重打擊:不但健康受到威脅,經濟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失業率飆升,正常生活運作被嚴重打亂;加上社交隔離令,更加是精神煎熬。
我們比較幸運的,每天在冷氣辦公室,就算要長期戴口罩,也未至於太難受。但就在我們醫學院校園四周地盤工作的建築工人,在30多度高溫下,還要戴着口罩費力工作,已經苦不堪言。而在烈日當空下工作,自然汗流浹背,就連應怎抹去臉上的汗水那麼簡單的動作,也要煩惱如何顧及手部衞生,盡量減低染病風險,確實不知如何是好?
理性會告訴我們,要跟隨醫護人員提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某程度上,我們亦會明白和理解一些較為嚴厲的措施,盡量配合。
控制疫情的措施是一把雙刃刀
然而,控制疫情的另一個介面,是對人情、親情和友情這些人類重要精神生活的影響。事實上,缺乏正常社交,尤其家人和朋友之間的關愛和照應,也少不免會影響身心健康。
就在前兩天,在醫院門診有一位年紀跟你差不多的婆婆病人才跟我分享:她丈夫剛剛過身,而他之前一直住在老人院舍,因為病危,所以院舍破例讓婆婆和女兒進入院舍照顧伯伯。婆婆告訴我,她看見在院舍的老友記,由於感染控制措施而未能與家人見面,很多人的健康狀況隨即轉差。這不禁令我想起這次疫情再爆發其中一個重災區——位於慈雲山的一家護老中心,之前一直有隔離措施,老人家便相對安全,但措施稍為放鬆了,便馬上爆發疫情,導致八成人染疫,當中更已出現死亡病例。
控制疫情的措施其實是一把雙刃刀,保護長者免受感染之餘,卻為老人家帶來另一方面的健康影響。究竟要如何取捨,相信是每一位醫生都費煞思量的問題,而無奈每一位子女都同樣感覺煎熬。 如何兩全其美,是我們現在每天都要問的問題。
這次新冠肺炎的威脅,比起03 年的沙士疫情更嚴峻,但回顧這半年的疫情來看,我們感恩,香港人表現可説是超水準。在疫情早期,香港成功找到自律和自由之間的平衡點,城市生活不至於完全癱瘓。但這個考驗卻愈來愈難。不過,既然我們已經在3月份通過前一波的考驗,今天面對疫情再度爆發,我們都不要氣餒,好嗎?
我們要提醒自己,眼前逆境,是暫時的,一切都會過去。正如在順境時候,我們似乎也有錯覺,以為生活可以一帆風順,到遇上難關和危機時,心理準備不足,便不免怨天尤人。
大家還記得早陣子,香港人怎樣精明機靈,迅速應變嗎?一度出現「口罩荒」,便立即有商人和團體,迅速地循不同渠道向全世界訂貨,甚至購買生產設備,自行製造。當前疫情再臨,特區政府應該發揮香港人迅速、靈活反應的優點,盡快採購疫苗和其他防疫資源,千萬不要讓香港人失望。
必須面對和處理健康公平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之前提過要關注長者,近期另一波再次爆發,亦令我們必須面對和處理「健康公平」或者「健康平權」(health equity)的問題。在這次疫情中,西方社會譬如英國和美國的非洲裔、拉丁裔和南亞裔國民的感染及死亡率相對於白人均特別高。而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不同地區、不同群組的疫情似乎也有明顯分別。作為研究公共衞生醫學的一員,除了治病,我更加須要關注健康平權。「健康平權」的最終目標是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全面、公平和健康生活的機會,沒有人會因為處於弱勢,而無法實現這個理想。而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更突顯了解決這問題的急切性。同時,也希望大家能繼續保持理性,千萬不要歧視確診病人以至緊密接觸者。
面對瘟疫,大部分地區都措手不及,我們都要學習在苦難中保持堅韌。
親愛的媽媽,在此隔離期間,你必定很掛念你的孫兒,而我也想念你和屋企人,家人之間的親密聯繫,朋友之間的精神交流,這些都是不能或缺的精神支持 。
莎士比亞眾多經典名句當中,有這一句“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與老子名言「禍兮福之所倚」遙遙呼應 。其實,理解、同情、仁慈,乃每個人自身的最好裝備,再結合醫學科技,我們便更有能力戰勝疾病,度過難關。可能最終未必能十全十美,但我們必定會「苦盡甘來」。
兒
卓偉
2020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