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回報率看香港收入不均情況

打工一族抱怨工時過長、家長不滿「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洗碗工人月薪高達12,000元、收入不均;以上現象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極需處理的社會發展帶來的兩大問題的表徵。
打工一族抱怨工時過長、家長不滿「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洗碗工人月薪高達12,000元、收入不均;以上現象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極需處理的社會發展帶來的兩大問題的表徵。
 
首先,由於人口結構改變,本地勞動人口增長之勢正在放緩,形成勞工市場供不應求。再者,本地勞動人口中學歷較高的一群,其數目遠遠不及學歷較低者。
 
學歷高的技術人員日形短缺,導致教育投資私人回報率不斷上升(圖1)。1976至2014年期間,大學學位的回報率由16.2% 增至25.1%,增幅達8.9%;中學教育的回報率由11.6% 增至14.2%,增幅2.6%;小學教育的回報率則由4.7% 減至0%。同期女性的教育回報率增減幅度則與男性相若。
 
圖1:1976-2014年不同教育程度的私人回報率(從人口普查及綜合住戶調查數據中估算)
圖1:1976-2014年不同教育程度的私人回報率(從人口普查及綜合住戶調查數據中估算)
 

教育回報高的含義

 
簡而言之,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在技術發展帶動下經濟持續增長,而環球市場效率日漸提升之餘,亦日趨融合。香港勞工市場整體供應緊張的現象從來存在,其中技術人員短缺程度遠較非技術人員嚴重。於是教育回報率隨之攀升,高等教育的回報升勢尤其顯著。
 
1976至2014年期間,大學畢業男性與中學畢業男性的工資比率由1.76 升至2.14(圖2);同期中學畢業男性與小學畢業男性的工資比率則由1.67輕微下降至1.40。女性方面情況相類:教育程度愈高,工資增長幅度也較高。
 
圖2:1976-2014年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資比率的分性別比較(從人口普查及綜合住戶調查數據中估算)
圖2:1976-2014年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資比率的分性別比較(從人口普查及綜合住戶調查數據中估算)
 
工資增幅與教育程度掛鈎,正是造成大學生與中學生在學習和考試方面壓力漸重的根本原因。大學學位供不應求,致使大學教育私人回報率日增,這種情況一日未獲改善,單靠改革學校課程及評估方法,根本難以紓緩學習和考試壓力。即使廢除 TSA,往補習社操練考試技巧的學生只會愈來愈多;「補習天王」和「虎媽」現象,乃是教育回報率升勢直接產生的結果。
 

收入不均的關鍵

 
技術人員短缺,無形中亦等於其每週工時將持續增加,這方面與非技術人員的對比更加拉闊。1976至2014年期間,大學畢業男性工時與中學畢業男性工時的比率由0.76 增至0.91;期內中學畢業男性與小學畢業男性的工時比率亦有提升,由1.08 增至1.23(圖3)。女性方面情況大同小異:教育程度愈高,工時增幅亦愈高,大學畢業女性工時與中學畢業女性工時的比率由0.73 增至1.18。
 
圖3:1976-2014年不同教育程度每週工時比率的分性別比較(從人口普查及綜合住戶調查數據中估算)
圖3:1976-2014年不同教育程度每週工時比率的分性別比較(從人口普查及綜合住戶調查數據中估算)
 
由於個人入息為工資與工時的乘積,工資與工時相關呈正數,即表示收入不均現象日趨嚴重。學歷較高人員短缺情況比學歷較低員工嚴重,正是社會上收入不均狀況日趨惡化的一大成因。高等教育學額不足,更是入息不均趨勢的關鍵因素。
 

教育程度低的表徵

 
高等教育學額供不應求,形成低學歷人力供應相對充裕。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本地勞動人口增加約50萬,增添的人力全部是投身職場的女性,其中又以教育程度較低、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居多。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于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