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近年來,中央政府不斷強調國家要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筆者認為應用及基礎科研結合是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的關鍵支柱。
應用與基礎科研發展失衡
隨着近年國家科創經濟的急速發展,科研中的理論研究領域有被輕視的趨勢,各省市政府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容掉以輕心。作為大灣區的重要支柱,廣州市和深圳市均出現應用科研與基礎科研不平衡的現象。據悉,深圳市工業界的科研投資為九成七,而公共科研投資為百分之三;廣州市的比例為八成對二成;香港為四成五對五成五。這些數據反映出廣州及深圳都偏重工業應用科研,而這兩方面在香港卻明顯較為平衡。廣州與深圳市政府如果不正視這一失衡問題,整個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
香港應協助大灣區
針對這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大灣區內以四大中心城市為先驅,先行先試,制定一套應用及基礎科研並重的大學評估機制。評估準則需要重視項目對大灣區的貢獻,當中包括除了對工商業及經濟發展之外,也考慮它對區內環境、社會、企業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的影響。同時該機制必須注重大灣區內的科技轉化成果、產學研均衡合作等不同範疇。再者,筆者建議國家自然基金會科研項目經費進一步自香港開放,使基礎科研可以更好地與應用科研相結合,協助大灣區建設。
(二)大灣區的大學(以廣州、深圳先行)與香港的大學深度協作。充分利用港方的基礎研究及粵方系統開發及系統測試的實力,優勢互補。香港有三所大學在全球大學QS排名中位於頭50名之內,而當中研究能力是主要評審標準之一。由此可見,在大灣區發展的框架之下,香港可以擔當上游科研基地的角色,與區內九市中下游生產基地緊密合作,以「前研後產」的模式,造好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任務。同時,也應加大資源力度,積極鼓勵大灣區兩地學術界聯合舉辦國際頂級科技學術會議,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科研國際化水平。
(三)優化粵九市與香港人才交流計劃。簡化科技專才自由出入兩地的手續,推出如像兩地車牌般方便兩地合作項目而設的「兩地工作證」。為兩地的科研人才「開綠燈」,取消兩地雙重稅制,放鬆內地和香港兩地每年長期居留而造成的限制(例如科研基金申請資格的限制)。這些舉措使得兩地科研工作者可以無後顧之憂,更加方便在大灣區進行深入交流合作,對促進深港之間河套及前海、穗港之間的南沙等科創特區發展尤其關鍵。
最後,已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於上世紀60年代發明了光纖的基礎理論,今天全球才能享用互聯網上多姿多采的應用服務。高錕教授對世人的貢獻便反映出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