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填海1700公頃,引起輿情強烈反彈。反對團體在10月14日組織大遊行,警方稱有5000多人參加,應是林鄭月娥政府上場以來遊行人數最多的一次。
如此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土地供應選項,試問哪一個會毫無阻力、風平浪靜?反對聲音有來自環保組織,認為填海破壞生態,或氣候變化令填海造人工島的安全風險太高,不應做;也有團體認為填海1700公頃是「倒錢落海」,政府應該循其他方法取地;也有意見指政府要限制內地移民來港,控制人口增長數目,自然就毋須再填海造地……
反對填海的理由還有很多。但正如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有哪一個是沒有阻力的?有哪一個是沒有反對理由的?
縱填1000公頃 反對者仍會抗議
有意見認為,上屆政府的《2030+》方案只提出填海1000公頃,為何特首突然加碼,在《施政報告》內提出要填1700公頃?「明日大嶼」加碼填海的確來得突然,政府必須詳細交代整個規劃。然而,反對團體的立場是不應填海,或根本毋須填海,1000或1700公頃對他們沒有分別。相信《施政報告》即使提出填1000公頃,反對團體仍然會上街抗議!
填海範圍應有多大,必須有一系列前提和假設。對香港來說,要滿足基本的住屋需求、應付大量即將需要重建的舊區、改善過於擠迫的環境、協助年輕人置業,都需要大量土地提供空間。此外還有商業活動和社區設施,也構成對土地的龐大需求。林鄭政府「明日大嶼」願景,到底在住屋、商業及社區土地方面估算土地需求是多少?發展局應該提供一系列數據,讓公眾了解計劃的詳情。
上屆政府的《2030+》規劃填海為1000公頃,但尚未計入某些未來發展需求的用地,例如酒店和零售業、會展設施、回收及建造業等,這些都是政府發展計劃要做而又需土地配合的。此外,因人口老化,醫療系統處理的病人數量將大幅上升,也必須為醫療設施擴建提供足夠土地。
也有人認為,現在每日150名持單程證來港人士令人口不斷增加,造成「額外」的住屋需求,不從這個「源頭」入手處理,提供更多土地都解決不了問題。要了解這個問題,先看幾個數字:從單程證計劃開始以來,在香港沒有近親的單程證持有人少於2%。換言之每日150個名額中,絕大部分都是來港與家人團聚的。此外,近20年來,單程證持有人的數量每年都沒有超過香港年底人口數字的0.86%。
從1997至2016年,香港人口增長率每年在-0.2%至1.1%之間,是亞洲區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之一。除非未來情况改善,否則本地人口萎縮,政府也要收納更多移民以確保人力資源充裕。單程證的問題,是特區政府沒有審核權。單程證的申請、審批和簽發,都由內地決定,香港沒辦法按社會需要輸入移民,這才是150個單程證問題的關鍵!以此作為反對填海的理由,顯然十分牽強。
香港人口增長持續下降,但土地供應的跌幅更大──1995至2004年,香港合共增加了7800公頃土地;2005至2014年,新增土地則僅得1100公頃。很明顯,當前的土地短缺是源於供應嚴重不足,而非由需求(由人口增加而產生)所造成。
更多批評是指填海即是「倒錢落海」,是「大白象」工程,終會「掏空」香港的儲備。填海所得土地,應是資產而非負債,這應是基本常識吧。土地可以拍賣,也可以開展各類經濟活動。所謂經濟要素,就是指土地、資本和人力資源。有土斯有財,是國人傳統智慧。不管怎樣計算,填海所得土地都是香港的資產,可以帶來各種收益,又怎會是「倒錢落海」?
填海計劃捱批 政府咎由自取
舉凡進行大型基建,都會引來反對聲音。上世紀80年代的新機場計劃,反對者便包括不少愛國陣營人士。他們的理由,同樣是懷疑港英政府會耗盡香港的儲備!結果,新機場成為了鞏固香港國際航空中心地位的重要資產。再向上溯,當年興建地下鐵路,也同樣有不少反對聲音,理由是太過昂貴,把錢用來興建更多道路更加實際……誰是誰非,現在也毋須再爭辯了。
對於大型基建的規劃,除了具體的規劃藍圖,也應包括一份基本的成本效益估算,說服各持份者接受。可是這次「明日大嶼」在這兩方面都欠奉,甚至連最基本的填海成本計算都拿不出來,成為公眾批評的焦點。這方面政府可說是咎由自取。
土地供應的最終目標,是如何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素質,而其中跟港人最息息相關的是居住問題──土地供應增加了,哪些人可以得益?很明顯,只有大多數人能夠得到好處,土地供應的方案才能夠得到支持。當土地供應增加之後,政府會行一套什麼房屋政策?
「明日大嶼」願景提出未來興建的住宅單位,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然而這七成之中,又有多少是出租公屋?多少是資助房屋?林鄭政府的房策以自置物業為主導,建立置業階梯。以目前的樓價水平和家庭入息計算,政府助民置業,必須提供大量資助,並為這些「資助屋」設下轉手限制,形成另一個跟私樓脫節的「資助房屋市場」,跟新加坡的組屋市場一樣。
未來的土地供應,有多少會用作協助港人置業「上車」?利用更多土地供應提供「上車盤」,對大部分市民尤其青年人才有吸引力,否則任何土地供應都只是一個空洞的計劃,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在各項民調和10月14日的街頭示威,反對填海者很多都是青年人。很明顯,在他們眼中,填海造地沒有好處,對他們也沒有切身利益,自然得不到他們支持。
至今為止,我仍是填海的堅定支持者,因為填海觸動的利益持份者最少,政府可以完全支配填海土地的用途,更可以增加手上的籌碼,跟其他地主討價還價。除非香港能夠來一場「土地革命」,政府收回所有土地的控制權,否則唯一方法就是填海造地,才能夠逐步取回土地規劃的主導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