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香港中學生講元曲四大家之關漢卿

給香港中學生講元曲是不容易的。太難不行,知識點少了也不行。而且字數要求在千字左右,所謂字字是乾貨也。記得網友也每每想聽一點元曲的故事,故采之以饗讀者。

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過,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散曲分小令和散套兩種。一般來說小令是58字以內的短詞;散套通常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一套,長短不拘,一韻到底。

雜劇,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楔子原指上粗下銳的小木橛。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楔子用在戲曲、小說中意近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點明、補充正文,作用是為下文故事做鋪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四位元代雜劇作家。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今開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7部,今存18部,最著名的有《竇娥冤》、《單刀會》。

關漢卿性格高傲倔強,自稱「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

《竇娥冤》是元代悲劇的典範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該劇劇情取材自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高利貸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早死。張驢兒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不成,將毒藥下在湯中要毒死蔡婆婆結果誤毒死了其父。張驢兒反而誣告竇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後做成冤案將竇娥處斬。竇娥含冤莫名,蹋地呼天: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竇天章最後科場中第榮任高官,回到楚州聽聞此事,最後為竇娥平反昭雪。

王國維認為《竇娥冤》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Wikipedia Commons)
王國維認為《竇娥冤》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Wikipedia Commons)

動人心魄的《單刀會》

《單刀會》寫三國時關羽憑藉智勇單刀前赴魯肅所設宴會,最終安全返回的故事。其中兩段唱詞,慷慨激昂,動人心魄:

【雙調】【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雲)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駐馬聽】水湧山迭,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帶雲)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因此,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