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居住過數也數不清的城市,然而,終究會選擇了某一個城市長久的定居下來的,這總有一個以上的理由。
轉換城市 改變人生
我不能說,一個人生於斯長於斯而終老於斯,是不是一份福氣?其實命途多舛,也算是難得的人生道場。由磨難到磨練,再到修煉;轉換了心態,就是一個如蓮花般境界。
從這個城市換那個城市居住,有的是為了事業,有的為了愛情,有的為了婚姻,甚至有的在這個城市居住得萬念俱灰,想換另一個城市換個人生希望。
當年,我為了人生的希望,從台北到了倫敦,為了愛情,我從倫敦又回到台北,為了家庭,我從台北到香港,香港這座城市,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在這裏定居下來。但是一住竟然30多年。我的青春年華,我的黃金歲月,都在這片土地上渡過。
香港成為第二個故鄉
這座城市,人多,車多,高樓大廈多,生活的節奏快,大部分的人講法理不講人情。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居住接近800萬人口,還不包括流動人口(大陸自由行,國際遊客)。
我從聽不懂粵語、不習慣吃粵菜,尤其是那普洱茶,像發了霉的味道,我喝不進口,不喜歡看香港的報紙雜誌;而到現在,30年過後,我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只要我自己不說,我來自哪個城市?人家都以為我來自廣東省其他的縣市(說明我的白話講得有八九成標準),竟然,我愛上茶樓飲茶,一盅兩件普洱茶,沒有發霉味道的茶香,反而不習慣呢!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香港已然成為我的第二個故鄉,有了第二,自然第一就漸行漸遠了,這是人性。這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剛移居到另一個城市,開始的那幾年,還經常回原來居住的地方,但移居住久了,就漸漸不回來了。為什麼呢?因為,落地生根盤根錯節。我們就這樣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生活下去,也無所謂什麼落葉歸根了。
不是嗎?蘇東坡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現代人,對這一句話特別有很深的體會,尤其是女人;大部分的女人都是為了愛情跟一個男人走天涯,但是愛情就像天上的浮雲,雲散了,雨過了……,我們還得繼續往前走,逐漸養成了處處無家,處處家,處處無情,處處情的生活心境。
融入香港社會
有人說,當你習慣看當地的報紙的時候,說明你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社會。這句話說的真對,剛剛到香港的那幾年,我會千里迢迢到尖沙咀碼頭買台灣的《中國時報》、《聯合報》,打開報紙的那一霎那,迎面撲來的那股氣味,我會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那就好像是來自故鄉的味道,那些年,台灣的報紙,就成了我精神食糧,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我漸漸的不再到碼頭買報紙了,即使經過報攤,也從駐足片刻,瀏覽頭版的標題,而到匆匆走過,甚至沒有瞄它一眼的慾望。這就是生活,生活可以是無情的,因為現實活生生的存在在這裏。
我的生活曾經非常的忙碌,忙着照顧孩子忙着服侍丈夫,我的家就是我的全部世界,一晃眼,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我了,這個時候丈夫走了,因此在夜闌人靜的時候,特別想起一句話「繁華落盡,孑然一生」,人生走到現在,原來就是自己一個人。
我在這個小區不覺已經住了20多年,現在我到超市買食物,就那麼一點點,輕輕的一個小袋子,買麵包,也就是一兩個,在這樣的轉變下,店員老闆都不太明白,還問我怎麼現在買得這麼少?因為當年我帶着菲傭,帶着幾個小孩走進店鋪,一買要買十幾個袋子的麵包(下午孩子們放學回來吃的,第二天早餐桌上全家人吃的),再加上其他的食物、日用品,裝上兩三輛手推車也不嫌多,在電梯口遇到樓上樓下的鄰居,他們以驚訝的表情問我,香港又要來颱風了嗎?或是會問我,幾天前才看妳入倉的,怎麼又買了?!真的,那些年那種陣仗,已不復再!現在到菜市場,輕輕鬆鬆,不會增加重量,偶爾買多了一兩樣,放在冰箱裏,不是過期了就是腐壞了!
我是學文學的女人,天生具有傷春悲秋的因子,面對這生活上轉變,頗不能適應,但是日子是要過下去的,最後,我將選擇回台灣終老?還是繼續留在這個香港小島上呢?
離開台灣30多年,父母已經走了,兄弟姐妹朋友同學都老了,有的甚至也走了,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不是當年我們青春年少的社會形態了,還是留在雙腳踏着的這塊土地吧!雖然是異鄉,在人生的半途才踏入的,但是畢竟是我已習慣的。
什麼是母語?我只會留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寫日記用的,什麼是家鄉菜?是台灣菜嗎?上海菜嗎?四川菜嗎?連我自己也迷糊了。
我們那個成長的年代,見到父母師長要起立,他們不坐下,我們只能站。同桌吃飯,長輩還沒有夾的菜,我們不敢先夾。我們對長輩戰戰兢兢、恭恭敬敬,應對的時候正襟危坐,如履薄冰,深恐自己有失禮儀家教,現在呢?年輕人把你當成朋友,明明是一家人吃飯,還要提倡AA制。
中秋節將至,我不會幻想有一個熱鬧的中秋節了,到時候將視之為我平常的日子一樣,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喝茶,一個人抬頭看着天上的明月,一個人食月餅。
是的,明天太陽仍然會升起,我將凝望白雲在窗外,輕輕飄過……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