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橋

Hi-tech 揩嘢 Low-tech 撈嘢是個不思進取的極端,盲目鼓勵所有人跳出框架卻是不切實際的另一個極端。香港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新之橋?我們需要反思怎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出適當的平衡。
財爺(曾俊華)上周在網誌大談吃了一頓知識養分非常豐富的早餐,養分來自早餐聚會中麻省理工宣布將來港成立 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財爺相信 Innovation Node 會為港美之間建立一道新的「創新之橋」。
 
擺明抽水,小弟今日也在本欄請大家吃免費早餐,早餐的靈感來自剛舉行的 NU SKIN 大師論壇中剛特.鮑利 (Gunter Pauli)的一席話,希望大家與我一起反思香港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新之橋(唔係「橋樑」呢道「橋」,係「絕世好橋」嗰條「橋」)?
 

跳脫想法改變世界

 
潮流興創新,尤其談創新。「玩轉創新 Your Turn 你的想像就是未來」,是今次大師論壇的主題。而今年論壇的大師鮑利,既是首屆世界傑青,亦曾是世界經濟論壇選出的未來國際領袖。談創新,鮑利提出的藍色經濟思維,以創新代替補貼,藍色經濟比綠色經濟更經濟。行創新,鮑利創辦「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廿年間在世界各地籌集了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投資在200個永續發展項目,背後是200條好橋。
 
創新要有好橋,而好橋是永遠在「太陽底下無新事」與「歷史不會重演」之間。我有幸獲邀參加大師論壇與過千現場觀眾分享我對好橋的看法,更有機會與鮑利即場討論創新。鮑利開宗明義表示,其他人做過的我一概不做。同場的魏華星先生之後問鮑利,未來十年最希望世界會有甚麼改變?鮑利的答案是希望學校再沒有考試。要評核學生,鮑利這樣解釋他的方法:叫學生向他提問題,他愈不懂作答的分數便愈高。我不禁想,好橋!但首先你要是鮑利。
 

天才不是人人可當

 
大師話過,世界需要更多跳出框架的想法,跳脫到幾乎不切實際的想法或許將改變世界。但師傅教落,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每當學生提出他的博士論文想探討一個從來未有人提出過的問題,我都會跟他說:這個問題從未有人提過。有兩大原因,一個是問題冇人感興趣,另一個是問題非常困難。
 
其實,我心中還有一句:第三個可能是你是個天才,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問題是,我相信天生我材,卻不認為人人都是天才。有橋提出範式轉移的創新都是天才,其餘的有份參與漸進式創新已算人盡其才。難題是,誰敢斷定你不是天才?
 
創新之橋的矛盾,是因為天才難求,從個人角度出發還是安分守己勝算較高;但怕埋沒天才,從社會角度出發鼓勵更多跳出框架的創新也有其道理。
 
Hi-tech 揩嘢 Low-tech 撈嘢是個不思進取的極端,盲目鼓勵所有人跳出框架卻是不切實際的另一個極端。香港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新之橋?我們需要反思怎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出適當的平衡。
 
(封面圖片:Pixabay)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