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過去幾天,不斷重複翻閱今年的政府財政預算案。每次閱讀到「理財新哲學」部分,都不禁搖頭嘆息。林鄭所謂的理財哲學,只是一堆漂亮語言,所謂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等等公共理財方向,真是任何一位政客都可以隨口說出,最終是怎樣落實和取得成果才是公共理財的重要目標。
最近政府統計處公布《2016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長者》,指出長者(65歲或以上)工作人口出現明顯增長,由2011年的63,791人急升至2016年的125,177人。只是短短的5年時間,長者工作人口增加超過9成。不少人認為這是與香港人愈來愈長壽和健康有關,所以長者工作人口上升是不應該感到意外。然而,當筆者查核按職業劃分的長者工作人口後,卻發現部分長者的生活其實是相當辛苦,這情況亦可以反映政府在長者扶貧方面仍然做得不足夠。
從按職業劃分的長者工作人口來看,只有約18%的長者工作人口是管理層或專業人員,但卻有分別三成二和一成八的長者工作於非技術和相對低技術的行業,因此,這批長者的平均職業收入是明顯低於大部分行業的中位數。但作為經濟學者的筆者是有責任指出,有部分長者是基於自願性質繼續留在勞動市場,這對保持香港勞工的增長是有正面的幫助。但基層長者卻大多是由於財政壓力才繼續工作,因為在過去幾年,香港樓價飇升,帶動生活成本也同時上升,無奈長者的生產力始終不及年輕一族,尤其是低技術長者在工作上的議價能力低。因此,要留在勞動市場工作必須將薪酬下調,這便很容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在職培訓津貼不足
其實,以現時港人的長壽和公共醫療,長者是不需要太早退休或被退休的。假若政府是有足夠的智慧,應該在多年前制訂一套完善計劃支持長者就業。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勞動人口會在今年下降,但在預期有更多的以單程證超齡子女來港和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的影響下,未來3年的勞動人口會輕微上升,但在2021年後便會輾轉下降,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有更多的長者能夠做多幾年工作,本地勞動力萎縮肯定會延遲,而長者工作多幾年也可幫助他們增長儲蓄,以用作將來退休保障同時亦可以維持心理健康,對社會來說,絕對是「多贏」的結果。
筆者於今年的預算案,發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支援長者就業方面,提出向聘用已離開職場或失業的60歲或以上人士的僱主,發放每月最高4,000元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從幫助長者就業,這方向是正確的,但措施力度卻是嚴重不足,因為財爺只增撥4,800萬元來支持這方案。更可笑的是這筆撥款是分用作支持長者就業、展翅青年計劃和就業才能計劃。即使假設將全部4,800萬用作支持長者就業,這只能製造1,000至2,000個長者職位。但從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單是55-59歲年齡組別的人口已有42.5萬,即是每年有超過8萬香港人進入60歲大關,這區區的1,000至2,000個長者職位,根本難以幫助年紀較大的香港市民繼續留在勞動市場工作。
人口老化真正解藥
筆者認為財爺坐擁過萬億元的財政儲備,應該撥多數十億港元來支持長者就業。既然勞動市場需要勞工,政府可以將計就計,盡量以長者勞工來暫時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態。此外,從減低老年撫養比率的角度來看,一旦有部分長者能夠留在勞動市場繼續工作4至5年,這個撫養比率便會即時下降,變相為政府爭取更多時間來優化現時的千瘡百孔的人口政策,為針對人口老化問題帶來真正的解藥。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