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狂言之夕」中的牡丹和獅子

最近有幸親身在香港欣賞到日本寶生流的能劇,當中的《石橋》感到豪華及喻意深遠。

日前有幸出席了「寶生流+山本家──能與狂言之夕」,親身在香港欣賞到從日本遠道而來的能劇,以及狂言大師寶生和英及其弟子的精彩演出。

「能樂」其實是具650年歷史的日本傳統舞台藝術,是結合「能劇」和「狂言」的總稱。簡單而言,狂言是一般穿插在能劇之間的表演。與能劇的不同,狂言是一種內容簡單而即興的喜劇,而能劇即佩戴「能面(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其不僅於昭和32年(1957年)日本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產,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劇興盛於14世紀,是一種配合謠(語言、台詞)跟囃子(伴樂),以舞蹈呈現故事的歌舞劇。能劇以極其獨特簡樸的形式,細緻地表現人物的情感。與能劇簡樸的特式相反,狂言則是以對白鮮明地表現出百姓生活的喜劇。由於能樂為日本深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能之一,取材古今中外,多以鬼神為中心,故事含有喻意,導人向善。對於其後的舞台藝術如人形淨琉璃文樂、歌舞伎,乃至現代藝術活動影響深遠。

唐代獅子圖。據說日本的獅子形象,來源於佛教經典,總是和牡丹花相伴出現在畫卷上。
唐代獅子圖。據說日本的獅子形象,來源於佛教經典,總是和牡丹花相伴出現在畫卷上。

寶生流派的能劇

能劇主要分為五大流派(觀世流、寶生流、金春流、金剛流、喜多流),而當晚到訪香港的,就是以觀阿彌之兄寶生太夫為祖的流派,在江戶時代為德川綱吉(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所特別愛好的「寶生流」。

當晚寶生和英演出的《石橋》就是被譽為是能劇中最為豪華及喻意深遠的節目。故事講述寂昭法師於唐朝時期修行的期間經過中國清涼山(中國山西省)的石橋上(通過石橋就是文殊菩薩的淨土)遇見一個少年,少年跟寂昭法師說「此石橋又長又窄,人是不能輕易走過去的(提示佛道修行的困難)。」少年消失後,獅子出現,寂昭法師觀看紅白牡丹和獅子舞的場面。當中的獅子舞更被喻為是能劇中經典場面。

然而,看獅子舞的時候外國人不難會被眼前所謂的獅子嚇一跳,因為日本能劇中的獅子是以紅髮或白髮戴上能面演出的(當中紅色為母獅/公獅 ,白色為小獅子)。其實日本本土並沒有獅子,葛飾北齋所繪獅子亦是出於日本人對獅子這種動物的想像。據說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日本的獅子形象,來源於佛教經典,總是和牡丹花相伴出現在畫卷上。根據加藤祐子於2012年的一篇關於〈人間國寶〉的文章中指出,佛教經典中有「獅身之蟲」一詞。就是說,寄生在獅子體內的蟲子會使獅子致死,從而這種說法就被用來比喻即為佛教徒又對佛教施加危害的人。由於這種蟲子畏懼牡丹花上的露水,獅子便總是來到牡丹花旁邊,所以獅子與牡丹的構圖就經常畫再屏風和隔扇上。日本人認為獅子是萬獸之王,牡丹亦是花中之王者,故直到今日日皇在皇宮宮殿(石橋之間)裏亦放置了前田青邨作的石橋、白牡丹、紅牡丹以作點綴。可見牡丹和獅子在日本文化中的最要意義。

圖為日皇的皇宮宮殿,放置了前田青邨作的紅髪獅子、白牡丹、紅牡丹作點綴。
圖為日皇的皇宮宮殿,放置了前田青邨作的紅髪獅子、白牡丹、紅牡丹作點綴。

 

潘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