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舉辦「歷史:從香港出發」講座系列,早前邀請前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戴健文、前香港電台數碼電台台長葉世雄及前香港電台第一台台長鄭啟明講述香港早期廣播歷史,本社整理當天演說內容,分三篇刊登。此篇由葉世雄詳述1949年至1969年的廣播史,當日演說內容如下:
鄭啟明:風雨飄搖下的廣播史──細說日治時期至1950年代廣播歷史
葉世雄:星光熠熠 廣播風靡全城──細說香港1949-1969年廣播歷史
1949年,麗的呼聲和商台的出現使廣播進入黃金時期。先談聲音廣播發射以及接收技術發展的影響,因為這影響後來所有競爭的出現。首先,我們一直是用AM廣播為主,很容易受到干擾、有雜聲,屬於中波。如果大家拿個中波收音機,便會發覺稍有阻擋,就已經無法傳達,還有它的聲音失真率很高,因為傳達不到高音、低音,只有中音,所以以前的播音員一定要用中音。麗的呼聲用有線廣播解決了聲音問題,1949年,依然有市場空間。那麼有線廣播的缺點是什麼?有線才有聲、定點收聽,你走出街上就無法聽。後來40年代就有FM調頻廣播(Frequency Modulation Broadcast),一直發展50年末期才找到最好的傳播技術,VHF。第二是原子粒收音機的出現,相對以前的收音機更方便攜帶、體輕價平、性能良好。於是,聽收音機再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可是人人都有收音機,那怎樣收牌費呢?收牌費變得麻煩,1967年連牌費也不用付。
麗的呼聲失火 港台包容共存
很多人用收音機作鬧鐘,時間一到,主題曲「聞雞起舞」就會播出,到晚上12點就睡覺。當時連離島、新界都可以接收到,一開始只有400戶用戶登記,到六月有2000戶。當時收費很貴,大概35元一個月,如果安裝費全付,則25元一個月,主機月費九元,但參考當時人工,文員約200多元,有些100多元,平均伙食是35元。經費佔收入上支出是很重要,但年底竟然去到10000戶。到1950年二月,接近30000戶,最高峰時四個有一個香港人收聽麗的呼聲。麗的呼聲一直的發展都不錯,好可惜到1954年,我出世那年12月8日發生了火災,文件都不見了,幸好80%的唱片搶救成功。因為當時唱片是十分昂貴,香港電台最初沒有唱片,唱片公司要派人拿上大陸錄,所以買到唱片就證明它的投資相當大。後來的影響是那地方燒過,地方亦太細。不斷發展之下,就買了六國飯店左鄰金城戲院舊址興建麗聲大廈。
新聞處管轄1954年成為一個獨立部門,有廣播處長,1957年因為預備商台,我估計當時有節目增加,但這部分我不太熟,大部分與粵曲有關。最重要是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並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互補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視的不足,我們發現有合轉播大氣,到60年代都是商台自己轉播,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聯播。如果某劇團有演出,首先要給商台播放一天,或者讓港台和麗的呼聲一起輪流播放。另外,資料顯示,1956年2月2日,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聯合舉辦濟貧點唱節目,證明兩者是包容共存。
誰來打救麗的呼聲?
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節目「單人講述」,在廣州開始。剛才問到誰可以令麗的呼聲的收聽率訂戶升到10000戶呢?我稱之為李我叔,現在李我叔在護理安老院。在廣州,他中午時份開講,整個廣州便突然渺無人跡,全部人回了家,或者到附近聽他開講。有一套很出名的節目叫《蕭月白》,那他在廣州風行電台開講,麗的呼聲就心感不妙。於是就在廣州請他來。據講,他是坐直升機來,那我猜一﹑兩次是有的。我有幸親自和李我先生錄過一段單人講述。那天他忘了帶稿,於是拿着大綱,坐在那裏閉着眼,就開始講,講那女主角預備去和男主角約會、去飲茶,剛剛講完整個故事,都未飲茶,半小時節目就講完,口才了得。
我又曾經與前輩鍾偉明先生錄音,他的「國術小說」盡錄招數,非常詳盡,「國術小說」黃飛鴻的弟子朱愚齋老師學鐵線拳的一招一式都十分精彩。很多人聽完鍾大哥的「國術小說」,就去了學功夫。另一個同樣萬分佩服的是60年代的鄧寄塵(塵叔),他在港台S2,第二號台做直播節目,現場表演一個人扮幾把聲,當時扮到八把聲,但他最高峰時期真的可以一個人扮八把聲,是廣播介很了不起的前輩。另外,麗的呼聲蔣聲的「倫理小說」,香港電台方榮講「民間故事」《濟公傳》、葉慈航的「中國名著」,還有陳弓的「歷史小說」,以及瀟湘姨的「倫理小說」,每個家庭主婦聽完都會哭。香港電台一開始是請劇團上去演譯,《復活的玫瑰》是鍾大哥第一套參演的粵語廣播劇。除了粵語廣播劇,還有國語廣播劇。詹吳范群女士當時請到很多電影明星和配音界高手演繹國語廣播劇,所以60年代的錄音都是非常精彩。李司棋也有幫手配音,最出名的劇集叫《臥虎藏龍》,有78位角色。
而麗的呼聲的廣播劇亦有話劇界巨星姚克先生,他的《清宮秘史》非常有名。當時在他管理下就有「紅組」和「灰組」,「紅組」由話劇界前輩組成,特色是用話劇語調,其發聲是要傳出去。但這種聲音的壞處是如果聽覺靈敏的年輕人聽,尤其用FM聽,間中會耳痛,而中音(即AM)就沒有所謂。後來用FM低音都可以聽得很清楚。於是,大家都放輕聲音來講。當時麗的呼聲捧了一班廣播明星,艾雯、杜國威姐姐杜梅梓、湘漪。鍾樸先生亦很出名,扮演孫悟空維妙維肖。鍾偉明先生是我的偶像,當時有好多出名劇集,當中《夜半奇談》是最厲害,大家都躲在被窩聽。因為這部劇集引至有人遇鬼,聽了就驚,所以被叫停不要播。那時的廣播劇是直播,現在想聽也聽不了。由於是直播,於是就出現很多問題。
直播的音響和音效大部分都是唱片,那些唱片播的時候曾經播錯速度,例如:「太太,今日我哋送咩俾阿媽做生日好呢?哎啊,唔好送住先啦,細佬哥喊啊」,出來是什麼聲呢?是牛聲。原來以前的音效,或者唱片都有很多條坑,技術人員很容易放錯坑。有一次就是說追賊:「喂,你唔好走啦,再走我開槍啦。」「轟、轟!」—炮聲。因為擦快了唱片、快了,槍聲就變了炮聲。鍾大哥還講過一個故事,剛才提到鍾樸的孫悟空,回到自己的花果山,為何少了這麼多猴子呢?「點解少咗咁多隻馬騮啊?」馬騮仔說:「大王你唔知啦,最近有獵人嚟打蠟啊﹗」當時現場直播就播出街。我都做過幾次現場直播,坦白說是會很緊張。如我做監製,那出面做演員就千萬不要出錯。這是有技巧的,技術太密、多音效的現場效果,就將責任交給現場的同事。
廣播皇牌爭奪戰
麗的呼聲將所有人才都引進,鄭孟霞(霞姨)好早已經加入麗的呼聲做編導。麗的呼聲有高層在上海來,霞姨有個外號叫「時代女性」,在上海選舉時被選出,所以和上海人相當熟,亦很有緣分。而唐滌生五幾年才加入,所以我十分懷疑唐滌生是霞姨叫他入去做戲劇顧問。唐滌生先生原來是很謙虛,當時作為顧問應該有間房間,但他說:「唔使啦,同啲編導、監製大家容易溝通啲。」於是就和一班編導、監製坐在一起,每日咬住一個沒有燃點的煙斗思索妙計。當時舉辦了一個「歌唱小說」,是用廣播劇形式的粵劇加旁白,即有些對話、有些用唱的,然後會有人唱,陳婉紅小姐在中大找到《說唱廿四孝》,喜歡粵曲的朋友就知道這些人好出名,有部分後來成為名家。麗的呼聲的足球名將球王李惠堂,喜歡足球都知道有句說話在上海盛行:「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李惠堂是做評述員,當時請到他是個創舉。
1957年是全盛時期,麗的映聲有十萬用戶。1957年初就有電視,但初頭只得600戶,後來全盛期有十萬戶。當年得一條黑白英文頻道,到1964年才有中文頻道。1959年年商業電台出現 ,亦是廣播進入黃金時期的第一次,第二期就到70、80年代。何佐芝先生在1957年拿到五萬元,是何東死時分給他的遺產。綠邨電台是羅保爵士50年代在澳門開的電台,得到廣播權後香港港督問他有沒有興趣辦電台,他說有。1957年批了牌照,但兩年後才在荔枝角即美孚新邨開台。開頭有一中一英,1963年有商業電台出現。為什麼要等兩年才開台呢?因為要等收音機運來。當時何佐芝先生辦電台是因為他是收音機代理人,有好的電台節目才賣得出收音機,否則賣不出。他代理Sony(新力牌),Sony在60年代還開始在香港設廠。他在麗的呼聲找了兩個主力管理層林國楷先生和鄺天培先生來管理節目,接着在香港電台挖班。其實這些員工不是港台正式職員,每演出一次就計一次錢。A、B、C的演員陣容,A就15元、B就約10元、C就7元。即7元就講少一點台詞,他們就數台詞。商台很精明,採用月薪制。有固定薪酬,就吸引了一班港台的人。另外又在麗的呼聲把李我、張清等皇牌都挖了過來。
商業電台第二次掀起廣播熱潮有《大丈夫日記》、《三人行》、《薔薇之戀》,還有《小康之家》。亦有芳玲姐、林彬,後來暴動時間有《欲罷不能》、《18樓C座》。拍成電影後也捧紅一些歌、播雙棲的人:尹芳玲、莫佩文。莫佩文1969年開始來商台,後期有馮展平(展叔)錄了好多粵曲唱片,是靠商台廣播劇捧紅的人。最長壽的劇集叫《18樓C座》,它的出現是一個悲劇,1967年林彬先生由於不斷在節目中批評時局,引起左派反彈,他在何文田文福道被暴徒截停車輛、淋汽油縱火燒死。因為要紀念林彬先生,商台推出《18樓C座》,延續不平則鳴的精神。而《18樓C座》節目名,則出自商台創辦人何佐芝。我覺得他除了經營手法有道,亦有自己的精神,好多事保持不變。60年代,香港商業電台有兩大發展,1963年成立第二台。大家不要以為他真心想做年青人節目,而是廣告太多,一台播不完。於是有第二台將廣告分流,以年青人為對象的廣告就去了第二台。何佐芝先生很有本事,經營一個月已經賺錢,不僅是收支平衡,他是一個商人,未開台就找人賣廣告,一年之後就已經賺得盆滿砵滿。1971年搬入廣播道新大廈,實際上1968年運作,不過正式啟播是1969年。
但港台是否真是一敗塗地呢?幸好我們有兩個足球轉播名家,我們叫葉觀楫做「大聲葉」,真是很大聲,因為我打過電話給他,那時他年紀大,真是隔住電話也被他震聾。補充少少,因為我是球迷,葉觀楫前輩我接觸過,他叫「大聲葉」。其實盧振煊都很「巴閉」,資深朋友看《香港時報》寫球評,叫「原子塵」,賴端甫就是賴汝正的爸爸。繼港台「大聲葉」後就是「何老鑑」和林尚義,港台的確很重視足球,節目表差不多每個禮拜都播幾場。香港電台在60年代都不算全輸,60年代開始的超短波廣告服務(即FM)改善了廣播質素。1968年成立龍翔劇團,四處演大戲,對推動當時經歷低潮的粵劇略盡綿力。1969年開始進入廣播道大廈,同年亦是我們廣播轉型的年代,就是DJ(唱片騎士)出現,英文唱片騎師則在1963、64年出現。商業電台第二台《年青人時間》出現第一位中文唱片騎士陳任,開始DJ文化。而真正揭開香港廣播新一頁就是無線電視的出現,每個家庭都開始有電視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