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買甚麼?

投資者只要細心分析,不難從中發現各國主權基金的性質各有背景因素及特色。

近年環球主權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日益膨脹,引來不少投資者關注,而總部設於美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機構(SWFI),每年都會發表「主權基金透明度指數」,並涵蓋10個指標用作評分,符合一項指標可獲1分,10分為滿分,希望藉此改善各國主權基金的管治。

結果顯示,今年首季表現最好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的淡馬錫基金、澳洲的未來基金(Future Fund)均獲得10分,本港的金管局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投)則獲8分。市場有評論指,主權基金管理資金龐大,而且來自民間,理應肩負社會責任,透明度愈高愈好;但亦有聲音認為,透明度太高會不利投資回報。

各國基金策略不同

事實上,主權基金有不同類型及投資模式,例如挪威主權基金的主要財源是出售石油及天然氣,屬於透過公共資源來賺取收入;而香港的外滙基金主要是維持外滙儲備的穩定性(雖然也包括財政盈餘和其他累積盈餘);若再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為例,其性質主要是跟國策(配合經濟發展)相輔相乘的產業,投資者只要細心分析,不難從中發現各國主權基金的性質各有背景因素及特色。

筆者認為,SWFI並非要求主權基金公開每項資產買賣交易,其10個指標屬於正常性基本要求,故基金提升透明度,跟提升回報沒有必然關係。以新加坡兩隻上榜的主權基金淡馬錫及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為例,前者的營運資料公開工夫做得比較足,後者則較為神秘,若比較兩者回報,GIC只提供20年為期的回報數據,並沒有提供年均回報率,估計是基於策略方針原因,始終GIC主要多做與國家核心經濟策略相關,並非一般主權基金。

配合國策推動增長

另外,不少投資者對主權基金「買甚麼東西」甚具興趣,據CB Insights數據顯示,主權基金投資未上市的科技公司日益增加,2015年她們注資科技公司的金額約為22億美元,去年已經急升逾百億美元,注資公司數目亦由11間增至26間,當中淡馬錫及GIC更是熱衷投資這類新科技公司,這情況再次印證了新加坡的主權基金與國策緊密相連,投資目的並非為只賺錢、保本理財,而是希望透過投資達到整體經濟長遠發展的最終目標,甚至把海外投資視為擴展影響力、資源交換的另類交易。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