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中以10億港元收購譚仔雲南米線(譚仔),成了香港企業成功的勵志故事。
食過幾次,印象麻麻沒有上癮。湯麵類的食品中,鍾情的除了日本拉麵,就是在美國真正食到上癮的越南河粉。
拉麵在香港開到成行成市,越南河粉稍遜一籌,而兩者都沒有一個品牌夠譚仔成功,分店遍布全港,不少香港人經常光顧,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比得上麥當勞。
有兩點不明白。第一,香港人相對不太食得辣,挑戰辣度是小眾玩意,譚仔卻是以辣為賣點,竟能普及大眾。
第二,水貨客雙非加上自由行的中港矛盾,香港人敵視仇視歧視內地人是普遍現象,盡量少接觸少交流。
譚仔除了辣,主要特色就是口音明顯、相信是新移民的店員,食物發音的「翻譯問題」是網上流行文化,譚仔阿姐竟成為搞笑的親切對象。
比較容易明白的,是譚仔走的明顯是inferior good路線。一般譯作「次等物品」,有點誤導,皆因物品品質手藝不一定差,較正確的翻譯為「貧窮物品」,更符合港情的譯法為「窮X物品」:愈窮需求愈大,愈手緊買得愈多。
相比越南河用的牛肉,譚仔用料不求名貴也不求新鮮,一碗普通米線三十元左右有交易,能以最快速度最低價錢最大眾化的味道醫飽個肚。譚仔有價有市,除了是買入其極有效率的生產方式與名氣,我認為是看準了香港的「窮X」市場,預期有一群收入增長緩慢、對未來欠缺憧憬的食客長期支持。譚仔尤其受年輕人歡迎,反映的是後生一代中不乏前途暗淡、上位無期的一群,在可見將來都要以inferior的方式生活。
與此同時,香港奢侈品的市場愈來愈好玩。除了過百元一碗的拉麵(甚至飛去日本食),以我比較留意的酒市場為例,由金碧輝煌的威士忌店到要幾貴有幾貴的葡萄酒店,由緊貼潮流的清酒店到入口兼自製的手工啤,都是需求跟收入同步甚至升得更快的「中產」玩意,雖說窮有窮玩,但樂在其中必定以收入不俗、前景穩定者居多。
需要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是由世代、科技種種因素導致的財富、收入不均之下,消費品種類貧富兩極的情況愈來愈明顯,造就了「窮X」市場大行其道。由此觀之,譚仔成功其實是好灰的一件事。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