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堂:北大國學研究院、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文章輝五色,心跡喜雙清──專訪袁行霈教授(下)

近些年來國學復興,各地高校紛紛成立國學院。北大國學研究院建立至今已有24年歷史,可謂得風氣之先。

編按:袁行霈,1936年生,江蘇武進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

孟:近些年來國學復興,各地高校紛紛成立國學院。北大國學研究院建立至今已有24年歷史,可謂得風氣之先。可否請你介紹一下北大國學研究院的傳統和特色?

袁:北大國學研究院的歷史要追溯到1992年,當時曾得到金庸先生的慷慨資助,捐贈100萬人民幣作為國學研究院的啟動資金,推動了研究的順利開展。我們策劃出版了《國學研究》,至今已出版三十六卷;還計劃出版《國學研究叢刊》,出版了幾十種書。

虛體辦實事 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口號可以概括為兩句話:「虛體辦實事」和「龍蟲並雕」。「虛體辦實事」指我們國學院沒有一位專職老師,都是兼職。「龍蟲並雕」借用王力先生的齋號,指除了深入地研究,我們也做一些普及工作。我們所做的普及工作,影響最大的是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了15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中華文明之光》,後來出了一大套書。2002年我們開始招收博士生,先後聘請北大文、史、哲、考古等方面的著名學者共同擔任導師,設置有利於學科交叉的課程,至今已有十二屆博士畢業。他們在不同的崗位承擔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有的已成為其他高校的國學院院長。

孟:我們知道,你不僅致力弘揚傳統文化,還積極促進文化交流,你後來主持建立北大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數年之間譽聞遠播,庶幾與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荷蘭萊頓漢學院、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等名漢學研究機構相當。先生可否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研修基地的情況?

袁:2009年,北京大學與國家漢辦合作,建立了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基地工作的重點並不是簡單地介紹國外漢學家以及國外漢學的歷史和現狀,而是推動中國古代典籍和當代研究著作對外傳播,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研修基地成立以後,我們建立了漢書圖書館,創辦了兩份刊物:一是《國學漢學研究通訊》,劉玉才教授主編,已經出版了十二期;一是與蔡宗齊先生合作,在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國文學與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 Culture),已經出版了四期。我們還先後召開了「我的漢學之路」、「國際漢學翻譯家大會」等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近百場國際漢學講座。此外我們還有「馬可波羅研究」、「域外漢籍文獻叢編」、「中國文化入門叢書」、「國際漢學家資訊數據庫」等研究項目。基地還邀請了多位國際著名漢學家來客座研究,像劍橋大學的魯惟一教授(Michael Loewe)、麥大維教授(David McMullen),法國遠東學院的的汪德邁教授(Léon Vandermeersch),華盛頓大學的康達維教授(David R. Knechtges),普林斯頓大學的浦安迪教授(Andrew H. Plaks),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羅泰教授(Lothar von Falkenhausen),京都大學的高田時雄教授等,都曾來基地研究,此外還有不少青年漢學家來進修。今年秋天開始,研修基地和國學院將在一起辦公,一進北大西校門,面對校長辦公樓,左邊是外文樓,右邊一棟就是我們的,國學與西學相對相應,這才是北大應有的氣象。我將這棟樓命名為大雅堂,取班固《西都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於茲為群」之意。

袁教授在北大「大雅堂」與工作人員 及師生合影。
袁教授在北大「大雅堂」與工作人員 及師生合影。

教學的藝術,人格的魅力

孟:你在北大一向受學生愛戴,你的課堂從來都是座無虛席,很多學生寫回憶文章,對你的氣質風度印象深刻、讚不絕口。2016年你在中文大學演講,與會師生現場反響也十分熱烈。你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

袁教授深受學生愛戴。圖為他早年在北大的教學照。
袁教授深受學生愛戴。圖為他早年在北大的教學照。

袁:我想作為一名老師,首先應當具備敬業的精神,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應當懷着虔誠的態度,決不敷衍。我們都嘗過敷衍的苦頭,一件很簡單的事,拖延好久辦不成,因為辦事的人在敷衍我們。我們為此苦惱,為此氣憤。如果我們以敷衍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會怎麼想?我上過王力先生的漢語史這門課,我注意到他的講稿每個字都寫得端端正正。我還上過李賦寧先生的西方文學史這門課,我注意到他是怎樣在圖書館埋頭備課。講課不一定要念講稿,但要充分準備,態度要認真,大到體系、觀點,小到一些細節,都應該考慮周到,不是自己講着痛快就行了,要對學生負責。另外,既然做了老師,就應當潛心學問,追求真理,不羨慕名利,不隨波逐流。我們要的是內心的滿足,至於外界的寵與辱都可以看得淡些。我常對同學講,我只是北大中文系的一名老師,我的職責就是教書,如果有下輩子,我還願意當老師。陶淵明有兩句詩我很欣賞:「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就是講他參加勞動的體會,不管收成多少,勞動這件事本身就有許多快樂。我想教書也是這樣,教書這件事本身就有許多快樂。還有什麼比師生之間切磋學問更快樂的呢?每一堂課都是一次切磋的機會,都可以從中得到樂趣。我們平時讀書做研究,有了心得總想找個人談談,課堂上那麼多學生,就是專門來聽你談的,學生給我良性的反饋,使我有許多即興的機智的發揮,學生的提問又啟發我新的思路。教學相長,這有多好!

孟:「文章輝五色,心跡喜雙清」,是你常用來勉勵學生的集句聯,用來形容你的道德文章再恰切不過。衷心祝願你身體健康、學術永葆青春!

圖片:《國學新視野》

摘錄自《國學新視野》2017年3月春季號,獲授權發表。

國學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