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合的龍躍頭文物徑

當你走完整條文物徑,便會發現此區中西宗教並存,中外建築輝映,擁有多元文化特色。

提起粉嶺龍躍頭,大多數人只想到鄧氏的古老圍村,較少人留意由基督教客家人建立的崇謙堂村。1999年古諮會在龍躍頭開闢一條文物徑,串連12處地點。當你走完整條文物徑,便會發現此區中西宗教並存,中外建築輝映,擁有多元文化特色。

鄧族的歷史建築

江西人鄧符協於北宋年間遷居岑田(今錦田),後人有一房於元代後期遷往龍躍頭,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建立五圍六村。五圍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和新圍;六村是祠堂村、麻笏村、永寧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老圍年代最久,始建於明初。它屹立於小丘上,有厚厚的圍牆環繞。大門原本向北,對正大路,後因風水緣故而改向東。門樓入口窄小,有利防守。圍內保留了兩口井,現已不用,見證了昔日村民賴以為生的水源。大部分舊式房屋已拆卸重建,還好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頗完整。

松嶺鄧公祠是鄧氏的宗祠,建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紀念龍躍頭開基祖鄧松嶺。祠堂呈三進式,是香港最大和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建堂石材據說來自東莞,說明鄧族財才富足。後進的祀廳供奉錦田一世祖鄧元亮與夫人、二世祖鄧惟及(稅院郡馬)和皇姑趙氏,還有六世祖鄧松嶺與夫人等木主。大門寫有一副對聯:「峰起龍山,疊嶂層巒,五朵芙蓉開嶺表;流翻吉水,尋源溯本,一條脈絡貫江西」,指出村後的龍山由五個連綿山峰組成,並說明鄧氏祖先原籍江西吉水。

老圍與松嶺鄧公祠之間有座天后宮,據說比松嶺鄧公祠更早建立。這是香港少數不靠近海或河的天后廟,可見拜祭天后不單是從事水上作業的人,農民也建廟供奉。廟內有兩口古鐘,鐘上銘文記錄舊日村民點滴。較大的銅鐘鑄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乃鄧氏為子上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小者鑄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為鄧門林氏答謝神靈保佑兒子往省城應試一路平安而敬贈。

覲龍圍又稱新圍,圍牆建於乾隆甲子年(1744年),到今天已相當古舊了。此圍比老圍更宏大壯觀,四角建有更樓,可以互相守望。牆身有射擊孔,牆外原有護城河,今已填平。門樓的外圍以麻石砌成,分兩進,外面一進裝有連環鐵門,與第二進的門分開,十分罕見。圍內布局依舊,房屋依中軸線排列,盡頭有神廳,這是龍躍頭保存最完好的圍村。

龍躍頭文物徑有10處地方分布在鄧氏圍村,包括麻笏圍(門樓為法定古蹟)、老圍(門樓和圍牆為法定古蹟)、天后宮(法定古蹟)、松嶺鄧公祠(法定古蹟)、東閣圍(一級歷史建築)、永寧村、永寧圍(門樓為三級歷史建築)、善述書室(一級歷史建築)、新圍(門樓、圍牆和更樓為法定古蹟)和小坑村。另兩處是崇謙堂(三級歷史建築)和石廬(一級歷史建築),位於崇謙堂村。

客籍的基督教村

英國租借新界前後,客家人南遷龍躍頭定居。1903年,寶安縣的巴色會(今崇真會)退休牧師凌啟蓮在「松冚塘」買地建屋,並從鄉間僱用客籍工人到來耕田,閒時向他們傳揚福音。1905年巴色會委派同樣來自寶安的客家人彭樂三到龍躍頭開基立堂,利用村屋作為佈道所,久而久之這個社群形成了基督教村落。

彭樂三與凌啟蓮兩父子在村中合建一座兩層高大宅,1910年落成。凌啟蓮的教名為「乾甫」,彭樂三的教名為「德福」,大屋名為「乾德樓」。它呈五開間設計,前有庭院,外有厚牆圍繞,凌、彭兩家各佔一半居住。乾德樓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但沒有納入龍躍頭文物徑,又不靠近大路,故不為遊人所知。

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客家大屋「乾德樓」
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客家大屋「乾德樓」

後來教友增加,教會於1927年興建教堂,借「松冚塘」之轉音,將教堂命名為「崇謙堂」,所在鄉村叫「崇謙堂村」。1949年之後,遷居崇謙堂村的人愈來愈多,教會決定在單層聖堂之上加建一層,1951年竣工。樓下作為接待室和主日學課室,1957年起用作幼稚園,由著名歷史學者羅香林出任校監。

到了70年代,教堂再無法容納新增的教友,遂洽購附近一幅土地興建新堂,1983年舉行獻堂禮,即今天我們所見的崇謙堂。舊堂仍留在原址,2006年重修,改名「崇謙樓」,星期六、日給青少年教友舉行團契活動。 荒棄的西式大宅

崇謙堂村另一位顯赫人物是徐仁壽,他是華仁書院的創辦人,1932年將辦學權轉給耶穌會。他於1923年遷居崇謙堂村,與彭樂三換得土地,次年興建兩層高的大宅「石廬」。此建築採用西式風格,有突出門廊和陽台,與周圍的傳統村屋形成強烈對比。

徐仁壽於1924年興建的石廬,現已荒廢多時。
徐仁壽於1924年興建的石廬,現已荒廢多時。

徐仁壽是客家人,但並非巴色會信徒。他篤信天主教,曾將大宅借給天主教徒舉行彌撒。1981年逝世後,石廬輾轉賣給龍躍頭一名商人。古蹟辦曾與他磋商交換條件,希望將石廬列為法定古蹟,用作龍躍頭文物徑遊客中心,讓業主在旁興建丁屋。但最後未獲地政總署批准,此後石廬一直棄置,逐漸破落。

崇謙堂村保留了客家和基督教文化,與龍躍頭鄧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不同。一般遊人只將焦點放在鄧族的圍村,沒留意龍躍頭另一端的客家大屋和西式教堂。石廬與崇謙堂雖屬龍躍頭文物徑的一部分,但不對外開放,想入內參觀的遊人只能望門興嘆。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