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公園的前生事跡

今天漫步荔枝角道的深水埗公園,怎樣也想像不到這片綠樹林蔭的地方曾是軍營,更難相信日治期間用作囚禁戰俘的地方。

今天漫步荔枝角道的深水埗公園,怎樣也想像不到這片綠樹林蔭的地方曾是軍營,更難相信日治期間用作囚禁戰俘的地方。它的歷史還不止於此,70、80年代再一次變身,成為越南難民營。歲月匆匆流逝,有關方面並無設置牌匾介紹,只有民間團體在園內植樹以作紀念。

民間團體在深水埗公園植樹紀念在戰俘營逝去的人
民間團體在深水埗公園植樹紀念在戰俘營逝去的人

警署的出現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深水埗納入港府管治範圍。當時軍方在此設立軍營,位置在今天營盤街(Camp Street)附近。1903年港府在深水埗北河街與桂林街之間興建差館,既負責維持區內治安,亦作為船政司辦事處,監測九龍西面水域。1910年代港府開始在深水埗進行大規模填海,由桂林街伸展至東京街,及後再延伸至荔枝角,工程於1920年代完成。

其後當局在荔枝角道與欽州街交界興建第二代深水埗警署,1925年落成。警署樓高三層,採用典型的殖民地式風格,當時甚具規模,其管轄範圍一度遠至荃灣。同期建成的還有油蔴地警署(1922年)、旺角警署(1923年)和前警察訓練學校(1925年,今為第二代旺角警署),第一代旺角警署已於1960年代拆卸重建。

軍營的建立

1925年是中國工人運動空前高漲的一年,對英國在華利益構成威脅,接着發生持續逾一年的省港大罷工,更令香港市面幾乎癱瘓。香港的工潮解決後,英國在內地的衝突仍持續。1927年初,英國調派一批軍隊來港,準備前往上海租界駐守。香港未有地方安頓他們,港府於是徵用剛落成的半島酒店和拔萃男書院(旺角新校舍)作為臨時軍營,直至深水埗兵營於1928年竣工,部隊才遷往該處。

深水埗兵營位於福華街、欽州街、通州街(時為海旁)和東京街之間,佔地遼闊。兵營內分漢口營房(Hankow Barracks)和南京營房(Nanking Barracks),以兩條筆直的十字形大道劃分。初期建了140間金字頂屋仔,另有多座磚屋用作衛兵室和儲存室。營房周邊其後陸續出現房屋,臨海有一排由私人興建的四層高樓宇群,名為銀禧大樓(Jubilee Buildings),其後軍方購入用作已婚軍人宿舍。

1938年港府計劃拓展深水埗,興建民房,並將軍營遷往粉嶺。隨着戰事迫近,深水埗兵營於1941年11月復用,給遠道來港支援防守的加拿大兵駐紮。

戰俘營和難民營

1941年12月8日,日軍攻港,25日香港戰敗投降。逾萬名守軍被俘,英軍佔了一半,其餘為印度兵、加拿大兵,及少數華裔軍人和香港防衛軍等。日軍將大約7,000戰俘送到深水埗兵營囚禁,並在深水埗警署設立戰俘營指揮部。營內環境惡劣,糧食和藥物不足,許多戰俘患病而得不到適當治療,結果魂斷營中。

期間有不少戰俘嘗試逃走,僥倖成功逃出的包括有香港大學生理學系主任賴廉士(Lindsay T. Ride),他在戰爭期間擔任香港防衛軍的醫官。離開戰俘營後,他輾轉來到廣東曲江,創立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負責在華南地區蒐集情報、營救身處香港的人,以及把藥物和物資偷運到集中營。

1945年8月日本戰敗,香港淪陷歲月結束,深水埗戰俘營回復為英軍軍營。60、70年代人口激增,港府於1978年在荔枝角道興建規模更大的長沙灣警署,作為深水埗警區總部,深水埗警署則成為分區警署,至今仍然運作,並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1977年軍方將深水埗兵營交還港府,部分土地興建麗閣邨、怡閣苑(1981年)和深水埗公園(1984年)。70年代越南難民湧入香港,1979年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難民與日俱增。港府為此撥出多處場所作為越南難民營(後稱船民中心),當中包括尚未發展的深水埗舊軍營。這批越南船民對港府財政構成很大負擔,其後改變政策,為他們進行甄別,遣返沒有受到政治迫害的越南人,船民問題才逐步得到解決。

告別苦難歲月

1989年港府關閉深水埗難民營,之後在該址興建麗安邨、怡靖苑(1993年)和西九龍中心(1994年),又在長沙灣道與欽州街交界興建長沙灣政府合署(1999年)。

今天的深水埗公園已不見苦難痕跡,康文署在入口設置一塊金屬牌子,展示地圖和園內設施。其中有一處地方以中英文寫上「紀念碑」和Memorial Plaque,但沒有說明紀念什麼。按指示牌尋找,可見兩個由民間團體植樹後豎立的牌匾,紀念在戰俘營逝去的人。

其中一個牌匾由香港戰俘聯會(The Hong Kong Prisoners of War Association)於1989年8月26日所立,紀念為香港作戰及在戰俘營中受苦而犧牲的人;另一個是加拿大駐港退伍軍人協會(Hong Kong Veterans Association of Canada)於1991年12月5日所立,紀念太平洋戰爭期間多名在戰俘營內備受折磨而殉難的加拿大軍人。牌匾既不顯眼,又遠離步行路,經過的人即使注意,也看不清楚牌匾文字。政府不作介紹,一般市民難以得知過去歷史。

還好在公園外尚保留三塊「軍部地界」石碑,成為深水埗兵營唯一的見證物。石碑背向行人路的一面,刻上英文M.O.D.(Ministry of Defence,國防部),B.S.(Boundary Stone,界石)和編號,最高處有箭咀(Broad Arrow),顯示乃政府公物。但路過的人都未有為意,不知道這處地方原來與昔日的深水埗兵營有關。

在深水埗兵營範圍豎立的界石
在深水埗兵營範圍豎立的界石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