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為未來做準備。關於未來學校,我最主要的思考是:未來的學校到底學什麼?未來的學校怎麼教,即教學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夠怎麼做呢?對這些問題,我想從美國或國際上的一些嘗試來談談啟示。
首先想說的是PISA比賽結果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
上海代表中國大陸第一次參加PISA比賽時,與美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和台北、香港等的閱讀部分的成績比較。高分段,上海佔19.5%,美國佔9.9%;反過來,低分段,美國佔17.6%,上海只佔4.1%。數學部分和科學部分,高分段、低分段的佔比情況也是差不多。這三個最主要的課程比下來,上海的成績最好。
這次PISA比賽後,英國特地派團來中國學習,學習了一年以後,他們向英國政府報告,還要政府派來學。學什麼呢?他回去寫的報告就是,中國的數學掌握性學習方面非常好,這是他們的短板,他們要再來中國學習。那反過來,我們有什麼短板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未來學校學什麼,實際上就應該是繼續發揚我們的長處,改進我們的短處,而不是說全部丟掉重來。最危險的事情是什麼?就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全部、快速地變化,然後還有鐘擺現象。這樣的變化,就是折騰。
未來學校,就是要讓孩子全面地發展。全面地發展,就是指心智和體力都要發展。其中,心智方面又包括學術的和非學術的,學術裏面又包括知識和能力的,知識又包括考核制度。如果我們把這個作為兩條線,就好比全面發展的兩條腿,全面的人應該左右兩條腿都發達,不全面就是某一條發達,另外一條不發達。PISA比賽成績就反映了一點,中國左邊這一條非常好,現在缺的是右邊的。我非常欣賞朱永新老師提出的,新教育的核心計劃是讓師生過一個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兩條都發達那就是完整。
批判思維 擔當公民責任
第二個,現在大家都在談核心素養,那麼核心素養對我們建立未來的學校和學什麼有什麼啟示呢?
中國提出的核心素養模式,主要包括三塊內容:第一是文化基礎,中國有悠久的文化,文化底蘊深厚;第二是科學素養,現在特別還提到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其目的是學會學習;第三是社會參與,除了自我發展還要做社會人,需要有責任擔當。
再來看看美國人。美國人也在總結。關於未來學校學什麼,美國人不說素養,也不說素質,他們認為核心是能力,簡稱為“4C”:前兩個是創新(Create)和批判(Critique)。創新的第一條件是批判,所以美國人經常會講「你有什麼不同意見和不同想法」,因為他要創造不一樣的氛圍,因為批判了以後才可以創新。另外兩個是溝通(Communicate)和合作(Cooperation)。互聯網時代特別強調溝通與合作。社會人是建立在個體人的基礎上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品質,放到大的社會背景下就特別強調公民──公民實際上就是擔當和奉獻。所以,談到素養,更多地強調科學的認識和社會的參與。
實際上,未來的學校強調的就是核心素養,如果把核心素養換回到學習裏面,我們學會什麼呢?就是面對複雜情境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能力。

寫作下功夫 提高表達能力
第三個,現在大家特別熱衷談論STEM。 STEM是什麼呢?STEM也代表了未來學校學什麼的趨勢。後來又多了一個“A”,叫STEAM,是指科學技術工程再加上藝術,換句話說就是融合,把課程全部融合。這就是未來學校學什麼的特點,是融合而不是單一的。現在又加入了“R”,叫STREAM。這個“R”是什麼呢?就是寫作(Writing)。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寫作呢?因為所有的都需要表達,最重要的是寫作。
錢學森之問引發了很多中國人的思考。美國也做調研,把美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學家來做對比,發現差別不在他們的科學素養,最關鍵的差別是他們的寫作,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寫作能力要比一般的科學家高上20倍甚至更多。寫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閱讀和寫作的關係是一「進」一「出」──閱讀是「進」,寫作是「出」──如果要證明我們的學生很厲害,那還得看他寫了什麼。在聽說讀寫中,聽和讀是「進」,說和寫是「出」,語言學得好不好,就看你會不會說、會不會寫。要真正提高說的能力,我覺得還是要在寫上面下功夫。
美國的嘗試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就是未來的課程不是獨立的,更多的是整合的。那麼,我們怎麼教呢?教學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為主 教師為輔
深度學習是針對互聯網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而提出的。現在的教室和以前的教室有什麼區別?以前,教師對着所有的人講;現在,教師的角色變了,學生的學習媒體也變了。以前,老師是中心,學生都在聽老師的;現在,更多地強調學生做展示,不僅是一個人在展示,是一群人在展示。以前,全是書;現在,都是電子的信息,學生都在看電腦。那他們在電腦上看的東西跟我們屏幕上放的東西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因為學生學習的“點”是有差異的,每個人感興趣的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正面的看法。還有一種負面的看法,認為就是各種各樣的開小差。以前上課,所有人都要聽,都要記筆記,因為怕丟掉了;現在不怕丟了,你隨便講什麼,我自己上網可以查——信息社會到處都是信息。如果教師教的東西都超不過網上搜尋,學生就可以不聽,隨時可以自己去搜索。也就是說,誰都擁有信息。強調深度學習,表明教師的作用不是傳遞信息,而是要整合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對信息的加工和連接。
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深度學習這個概念了,互聯網時代的深度學習就強調三點:一是深度學習的任務是整合,深度學習的方法是共同體以及數字化的運用。講到深度學習,少不了就要講布盧姆,因為是他第一個提出知識分類的問題。他的知識體系是很重要的,強調做中學,強調創新。中國學布盧姆學了整整30年,以前的教學全部是按照布盧姆的方法來做:先是複習舊知識,然後引入新知識,下課前佈置作業(就是應用),至此這節課就結束了。現在,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往上怎麼走的問題。
最最有深度學習的一個樣本,就是美國式的翻轉課堂,它給我們怎麼做深度學習很多的啟示。教師把要講的內容做成微視頻,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如此,學生變成了為主,教師變成了為輔,這是對布魯姆分類的一個顛倒。最關鍵的是,原來是佈置作業,現在是以做項目為主。
未來的學校,實際上就是盡量地利用信息技術,把低層面的內容交給學生去自學,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層。所以,未來教室的特點就是以下這幾點:第一,學習的內容是跨學科的,是整合的。第二,學習的方法是以項目為主的。第三,學習的環境是探究的,是互助的,是團隊的。第四,教師的角色是輔助。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