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一年一度的中國宏觀經濟重頭戲,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開鑼。這一特別工作會議,是預測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來年路向的窗口。人民幣「入籃」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如何部署金融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焦點。從2009年開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來,人民幣在貿易領域中支付結算方面的使用獲得快速發展,目前已佔不低的比重,但同時人民幣在金融交易和儲備貨幣領域中的發展則相對比較緩慢。人民幣國際化要進一步推進,需要在作為金融交易的工具和儲備貨幣工具這兩方面功能不斷得到拓展。
撰文:江迅、項惟
周小川已訂出人民幣國際化時間表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被視為人民幣「入籃」的首要推動者,他已為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訂出明確時間表。他提出,要在「十三五」期末,亦即五年後,讓人民幣成為「國際性貨幣」。11月25日,周小川在中南海主要喉舌《人民日報》發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署名文章,全面闡述「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20年)大陸金融改革的六大方向,包括: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構建結構平衡、可持續的金融體系,以及建設綠色金融體系等。其中,第四點「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構建金融業雙向開放新體制」,對於大陸金融對外開放的內容最受矚目。周小川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升股票、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也將繼續深化與台港澳的金融合作。文章還表示,「十三五」將「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放寬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要求,放寬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
人民幣並不能一步登天
國際間許多專家學者批評人民幣「入籃」僅具象徵性意義,但若認定人民幣將一步登天又屬過於樂觀。人民幣能否國際化,端視中國當局是否真有成為金融大國的意願與決心,不少金融專家與國際媒體都視人民幣「入籃」為一場「政治秀」。市場仍擔心政策反覆,法規多變,且決策不透明;只有當各國央行及投資者在需要時能自由買賣,才會使人民幣更具吸引力。然而更多專家和學者認為,上述負面看法多以現狀及短期影響為著眼,其實「入籃」的重要意義,並不在於短期間各國央行對人民幣的需求會增加多少,而是在於把人民幣納入國際體系,在較長時期內敦促中國開放金融市場。
專訪: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曾在中國樓市被熱炒的情況下,冷靜地準確預測了房地產泡沫在所難免,榮登「金融價值榜」,被譽為「最佳預言家」。她善以精銳的眼界、獨特的視角,結合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因素,分析經濟情勢,預言經濟走向,並多次應驗,評獲「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中國分析師 、「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機構(外資)首席經濟學家。
她認為,人民幣順利加入 SDR,獲得國際認可,是人民幣國際化大勢所趨,亦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小步。同時,香港作為中國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應切實提供更豐富的理財產品,繼續發揮樞紐作用,立足成為一個主要服務中心。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