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學歷人力供應相對充裕,同樣說明為何近30年來其工資及入息遠遠落後於學歷較高人員。根據供求定律,任何供應相對充裕的物品,價格自然較低;圖4顯示,1976至2014年按照其工資分佈的百份位打工一族工資率的增幅。不論男性或女性,處於工資分佈高端一群,其工資及入息增幅亦較高。
洗碗既屬低技術工種,為何本地洗碗工人竟能享有12,000元月薪?這顯然不算待遇微薄;工資如此之高,皆因這項工種並無學習、晉升機會,亦無助於提高生產力,工資難望有增長餘地;既然無從累積人力資本,只會對長者較具吸引力,但高齡從業員卻是相繼退出職場。所以這亦是供求問題。
技術人員短缺解決之道
香港勞工市場面對的人力短缺現象,在今後數年以至數十年間只會愈趨嚴峻,技術人員供不應求問題亦將持續,收入不均程度增加在所難免。政府當務之急在於投資人力資本,並致力吸引高技術的人員來港服務,這不但對整體社會的經濟增長有利,更可改善社會經濟不均現象。
針對「在職貧窮」者實施的抗貧措施,雖然將有助減輕收入不均,但卻難以對此現象的背後成因產生任何作用。若能增加教育機會,勢將減少勞動人口中學歷較低者的比例,隨之紓緩這一組別供應較充裕的情況;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其工資及入息自然可望增長,這正是供求鐵律下的必然結果。
不少批評者聲稱經濟學的「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對改善經濟的作用欠奉,並指出近30年來的經濟增長不但未能令低入息工人受惠,更令收入不均的鴻溝進一步擴闊。這些批評聲音所忽略的重點,卻在教育機會並未隨經濟增長而增加,不論香港又或世界各地,教育政策之權往往操於政府之手。
政府既能決定資助學額數目,也就掌握高等教育的門徑,而入境政策更必屬政府職權範圍無疑。須知要紓解貧困及收入不均問題,必須從教育及人口政策兩方面入手,單靠收入重新分配根本難以成事。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