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為什麼這值得關注?什麼人比較容易有骨質疏鬆?一般坊間的食療是否有足夠的保護?西醫和保健處理方法各有什麼差異?
什麼讓我們更易患上骨質疏鬆?
世界衛生組織將骨質疏鬆定義為因骨量減少和骨質密度降低,而讓骨骼結構產生微細的破壞、惡化,最後導致骨質脆弱,骨折危機明顯增高。我們的骨骼有一個恆定狀態,透過不斷的建造(osteoblast)和摧毀(osteoclast)達至骨質密度穩定。由此可見,只要想辦法增加骨質的建造,再減低骨質的摧毀,就可以有效強健骨骼。相反,如果摧毀的速度快於建造,我們的骨質密度就會有淨損失,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骨質疏鬆了。
骨質的建造是需要依賴負重運動(weight-bearing exercise),透過壓力來通知身體需要製造更多的骨質,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如果我們負重運動做得較少,例如步行、跑步,就等同通知身體我們不需要這麼強壯的骨格來應付,身體便會把鈣、磷、硼等微元素調配往其他地方,從而善用身體內的每一種元素,這樣就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了。此外當女性更年期過後,女性荷爾蒙急劇減低,會導致鈣質吸收進骨骼內的水平大幅下降,十分容易造成骨質疏鬆。
食療補鈣有用嗎?
一般坊間會選擇補充鈣質,藉此希望讓身體自行組成骨骼,減少骨質疏鬆的影響。例如,很多人會服用豬腳薑等食療,透過醋酸把困在動物骨頭內的鈣質溶解出來,讓身體更容易吸收。可是這極其量只能增加鈣質的含量,有很多女性因為荷爾蒙問題導致在身體游離的鈣質未能進入骨骼,因此保健成效極其有限。
如果一定要以食療方式預防骨質疏鬆症,還必須要加上維他命D3和K2,例如透過增加日照和服用大量綠葉蔬菜,再配合增加鈣質餐單,才有望減輕骨質疏鬆的影響。若你選擇看醫生,一般也只會提供鈣片給你。但從前文所述可見,這並不足夠,因此不少醫生都會再提供Alendronate,內含維他命D和磷酸,可見西醫的療法其實和保健食療十分相似。
跟西醫和食療不同的是,保健科學一般重視全身器官的關係,既然骨質疏鬆是和女性荷爾蒙相關,我們在這裏也會有所調整。2022年有研究指出,使用金雀異黃酮(Genistein)配合茄紅素(Lycopene),再加上維他命組合能大幅改善女性的骨質疏鬆問題,有別於傳統西醫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保健科學的觀念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