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私營醫院接收雙非孕婦政策建議

政府對私營醫院的支持並不足夠,局限了本港醫療產業的發展。事實上,雙非孕婦於高峰期可為私營醫院帶來每年高達10億元的生意額,這正正為醫療產業的多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讓香港整體醫療產業可做大做強。

香港在人口老化趨勢下,加上出生率下降和移民,社會各界已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這一屆政府亦推出了突破性「高才通」計劃和擴大輸入勞工,得到社會的支持,但具體成效仍有待觀察。在這方面,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林順潮醫生最近就提出重啟雙非政策,以配合香港人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筆者非常支持有關建議,以下先回顧十多年來雙非政策的演變,並進一步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自2003年實施港澳個人遊,內地人來港變得很容易,內地孕婦來港分娩人數由2001年的7810人,增加至2011年的43982人。2007至2012年非本地孕婦來港產子,為香港平均每年帶來額外約30000個初生嬰孩,估計總數約有18萬個雙非嬰兒在香港出生。

當時,大量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對醫療系統逐漸構成壓力,社會出現強烈反對的聲音。2012年5月,時任政務司司長林瑞麟領導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公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就雙非對補充香港勞動力作出分析,指出香港總勞動人口會於2020年開始,由高峰的357萬人降至2029年的349萬人,即使雙非嬰兒留港,亦不會對2020年代就業年齡人口的下跌趨勢有太大幫助,因此建議政府遏止雙非繼續來港。不久,梁振英新政府宣布了「雙非零配額」政策,並於2013年1月1日在香港所有公營和私營醫院實施。這個決定,就算以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來看,筆者都認為是短視的。

取消雙非 打擊醫療產業發展

私營醫院一直是非本地婦女分娩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數字顯示於2006至2012年間,在私營醫院非本地婦女所生嬰兒每年平均約20000至30000個,佔全港總數超過70%。自2013年政府實施「零雙非」政策起,公營及私營醫院都停止接受雙非孕婦在港分娩,在港所生雙非嬰兒數目由2011年高峰的33501個大幅下降至2014年的823個。根據保守估計,全港私營醫院總收入因而減少超過10億港元,當中部分醫院更錄得虧損。

表一,非本地婦女來港產子數字。(作者提供)
表一,非本地婦女來港產子數字。(作者提供)

香港醫療服務素質處於世界一級水平,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更重要的醫療產業。在2009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把醫療納入重點推動的六項優勢產業之中。可惜的是,政府對私營醫院的支持並不足夠,局限了本港醫療產業的發展。事實上,雙非孕婦於高峰期可為私營醫院帶來每年高達10億元的生意額,這正正為醫療產業的多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讓香港整體醫療產業有做大做強的機會。

雙非家庭優質 價值與港人相近

政府統計處於2007年至2012年間,對內地女性在港所生嬰兒進行了6次統計調查(內地嬰兒調查),分別搜集單非及雙非父母的基本社會經濟特徵,以及他們對嬰兒未來居住安排的意向。據統計數據所顯示,雙非父母在經濟和教育條件上都較單非父母為佳。更多雙非父母情願子女留居香港,因為香港擁有較好的教育、較健全的法制、較好的生活素質,反映雙非父母着重孩子未來的發展,而其家庭的價值觀也接近港人的核心價值。

教育是個人發展重要的一環,大部分雙非父母希望讓子女在港接受較優質的教育。根據6次調查結果所得,超過80%受訪雙非父母表示,因香港教育制度而選擇讓嬰兒出生後,或留港就學和居住。因此,衍生的教育問題廣受社會關注。

表二,父母對雙非嬰兒的未來居住安排意向。(作者提供)
表二,父母對雙非嬰兒的未來居住安排意向。(作者提供)

至於雙非父母的社經背景狀況,統計處的調查數據顯示,雙非父親屬經理、行政人員或專業人士的比例高達66%;65%母親從事經濟活動,而當中亦有45%屬經理、行政人員或專業人士級別。在教育水平方面,擁有專上教育程度的父親及母親分別佔總人數的51%及53%,這比例在後期更有上升趨勢。綜合起來可見,雙非父母平均有着比港人更優勝的經濟條件,能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從而為香港未來培育出有素質的新一代。

表三,按百分比分布雙非嬰兒父母社會特徵。(作者提供)
表三,按百分比分布雙非嬰兒父母社會特徵。(作者提供)

當時大量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對本已人手短缺的公營醫院婦產科,以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病房構成相當大的壓力,社會更擔心這對母嬰健康構成隱憂。私營醫院雖然透過擴充婦產科床房來滿足額外需求,然而內地孕婦的高需求量,間接導致私營醫院提高婦產科服務收費,連帶本地孕婦亦要付出更多的費用。

除此以外,為應付與日俱增的婦產科業務,私營醫院憑其較優厚的條件,從醫管局招聘更多醫護人才,進一步加深了公營醫院人手緊絀的問題。

嬰兒深切治療服務 可以保險徵費支付

醫療設施配備方面,醫管局於2014年曾就重收非本地孕婦是否可行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公立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深切部)設備不足,病床使用率自2011年起一直高於100%,即使2013年起雙非嬰兒數字已大幅下降,其設備仍然處於飽和狀態。至於私營醫院方面,卻因投資設備所費不菲,而沒有添置足夠配備,需要把出現嚴重問題的初生嬰兒轉送公營醫院,大大增加公院的負荷。

私營醫院在高峰期平均每年為30000名雙非孕婦提供分娩服務,足見其婦產科有一定空間重新接受雙非孕婦。但能否向有需要的嬰兒提供足夠的深切部照顧,是整個政策的其中一個關鍵。參考前食物及衞生局2011/12年度深切部服務開支預算,當時每張深切部病床每年成本約360萬港元,平均每日經營成本為1萬元。若私院每年接收約30000個雙非嬰兒,平均1%的嬰兒向深切部轉介,每年雙非嬰兒對深切部床位的需求,可估計約為300人次。

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筆者建議私營醫院以保險形式,將深切部的成本攤分到所有使用婦產科服務的雙非孕婦身上,以此向公營醫療系統購買相關服務,具體可以考慮向所有使用私院服務的雙非孕婦,徵收約1500至2000港元的保險徵費(保費是否足夠最終由保險界決定)。此方法既能透過用者自付的方式,消除雙非對(公帑)醫療補貼的倚賴,亦可維持整體深切部服務的素質,估計這亦是雙非父母所能負擔的(由於雙非婦產服務的總收費以數萬元計,有關的保險費應在其10%之內)。

若私院每年接收約30000個雙非嬰兒,平均1%的嬰兒向深切部轉介,每年雙非嬰兒對深切部床位的需求,可估計約為300人次。(Shutterstock)
若私院每年接收約30000個雙非嬰兒,平均1%的嬰兒向深切部轉介,每年雙非嬰兒對深切部床位的需求,可估計約為300人次。(Shutterstock)

設雙非配額上限優化配套措施

重啟接收雙非孕婦的關鍵之一,在於深入了解和紓緩雙非子女來港的不確定性和負面影響,從而進行有效的社會規劃。事實上,若要有效地解決雙非子女來港在不同階段對教育、醫療、住屋、不同地區甚至社會各界別所造成的影響,政府需要盡快設立一個仔細及可靠地評估來港人數、來港時期及來港所需的長遠調查追蹤系統。就算政府現時啟動該系統,已錯失了最佳時機(應約在2010年啟動追蹤性調查硏究),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透過系統政府便能有效地掌握雙非子女來港的實際情況,以及對各項社會經濟設施的需求,從而制定教育以至社會各界別的配套措施,預早作出準備。而事實上,2011至2012年每年約3萬個的雙非嬰兒,已於2017至2018年踏入小學適齡階段,約到2030年則踏入大學的高峰期。

因此,若要為香港人口結構及經濟帶來新動力,建立一個穩定預計雙非初生嬰兒數額的系統是有必要的。為了長遠能讓醫療、教育甚至社會各界都能更有效地調配資源,筆者建議政府應訂定一個每年約15000至25000名的雙非產子的限額,並規限分娩只能在私營醫院進行,最少每三年檢討一次,以確保其水平配合香港社會整體所需,同時不會對現有社會資源造成衝擊,並與業界全面溝通,為未來正式在私營醫院重啟雙非政策作好準備。

羅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