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廖迪生副教授:談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在中秋節前一個月,舞火龍的成員便要開始紮作67米長的「草龍」,由於龍身未有香火,所以稱為草龍。在3天活動的每一個晚上,數百名舞火龍健兒,將燃燒的香枝插在草龍身上,形成火龍。

編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副教授廖迪生9月28日(星期六)於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中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概念和重要性,特別以香港大坑的舞火龍活動為例,說明其作為一項非遺所包含的社區凝聚力和傳統智慧。他還提到香港近年來在保護非遺方面的努力及成果,強調保護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本社轉載全文如下,以饗讀者。

至欣:

你好!你回到學校都已經有個多月了,應該是忙於上課及助教的工作。在暑假時,我們曾談及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沒有機會詳談,現在趁此機會補充一下。

在近代全球化的過程中,交通物流高度發展;講求成本效益的全球貿易促成地域分工,地方工㙯產品被工廠產品替代;資訊的全球流通,讓大眾文化成為主流,而地方傳統則漸趨式微。200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地方傳統文化。《公約》於2006年實行,參與國家也同時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我們可以將這個名詞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三個部分去理解。「非物質」是指眼看不見、手觸摸不到的東西;「文化」是指我們傳統的風俗習慣,幫助我們在社會中適應生活、維持社會人際關係的體系;「遺產」是指由祖先留下來,我們願意傳承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剛剛過去的中秋節,香港島大坑舉行了連續3晚的舞火龍活動。它是我們香港其中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秋節前一個月,舞火龍的成員便要開始紮作67米長的「草龍」,由於龍身未有香火,所以稱為草龍。在3天活動的每一個晚上,數百名舞火龍健兒,將燃燒的香枝插在草龍身上,形成火龍,然後巡遊大坑社區。透過火龍儀式,清除大坑區內累積的不潔東西,為社區帶來一個新的、潔淨的開始。

舞火龍在大坑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是大坑的風俗傳統。(Shutterstock)
舞火龍在大坑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是大坑的風俗傳統。(Shutterstock)

你會問,明明看見的是很實在的「火龍」,那「非物質」是什麼呢?「舞火龍」活動是一個大規模的社區活動,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組織單位一方面要尋求財政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仔細地安排活動,每年由紥作草龍開始,準備物資、安排人手,到巡遊社區。這些都需要一個活動藍圖,社區成員一起參與貢獻。紮作草龍的技藝、組織活動與人手安排,都是經過多年累積的「非物質」的「民間智慧」。

舞火龍在大坑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是大坑的風俗傳統,社區成員都會每年期待舞火龍潔淨社區,但也同時期待與其他社區成員, 在三晚舞火龍時聚首話舊,這便是大坑的「文化」。這個由當地客家人祖先留下來的「遺產」,給予大坑一個維持凝聚社區的方法。

從大坑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一個社區所擁有的、建基於地方社會組織、人際關係的「地方智慧」。然而「舞火龍」也返過來,是維持社會組織、人際關係的地方文化元素。

談到這裏,我們看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如何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這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份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公約》在這裏首先指出「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密切關係。文件跟着說:「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在這裏,《公約》指出非遺是人類長時間累積的智慧與經驗,然而,非遺項目的維持,是要社區成員的參與,及與現實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配合,所以非遺內容也很自然地出現變化及「再創造」的情況。

透過參與非遺活動,社區成員獲得「認同感」和「持續感」,也從而欣賞與尊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公約》要求參與國家制定清單,然後按清單展開保護工作。每個國家按自己的情況編製清單,中國設國家、省、市、縣等四個層面的《非遺名錄》,國家級名錄收錄的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項目。

香港從2006年開始,也積極開展非遺的保護工作,首先是參與國家級名錄的申報,到今天,香港有12個國家級項目。同時間,香港特區也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非遺保護系統。2009年開展全港非遺項目普查,找出香港的「活態」非遺,並於2014年產生了一張480個項目的《非遺清單》,「活態」是指實在地被維持的傳統,而不是消失了的事物的「記憶」。

2017年,在480個項目中,選出20個項目,組成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列出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

香港的480個非遺項目,包含了香港各不同族群,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傳統,《清單》背後是一個「多元化」的理念。目的是保育各項不同的地方智慧,尤其是傳統手工藝,在全球化及都市化的情況下,很多都面臨式微的威脅。由於我們不知道將來的世界會是如何?我們會有何方法去面對未知的挑戰,這些不同的地方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不可掌握的未來。

很多式微的傳統,都會被視為落後和老套。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們傳統智慧的部份,我們保護非遺項目的同時,要讓大家了解民間智慧與群體凝聚的意義,營造欣賞非遺的氛圍,你下次返港時,我們再一起實地探討香港的非遺項目。

祝你生活愉快!

爸爸

202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