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2:09: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妙讀當前台灣大局

——吳敦義訪談錄

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吳敦義特別推崇改變兩岸的兩位巨人——鄧小平和蔣經國,並歸納兩人的共同特質,渴望一展抱負的激情表露無遺。
明年卸任的台灣二號人物吳敦義接受獨家專訪,表示會從政府裸退,也不會參選黨主席;他提出治理台灣「大戰略」,特別推崇改變兩岸的巨人鄧小平和蔣經國。
 
撰文:童清峰(《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
 
馬政府即將在明年5月20日任滿,屆時馬英九與內閣均將卸任,但辯才、能力出眾的台灣第二號人物、今年67歲的副總統吳敦義,恐怕沒有人會認為他的時代已經結束。
 
吳敦義生於1948年,南投縣草屯鎮人。他是國民黨難得的戰將,反應機敏、口才犀利,善審時度勢。身為副手,按理他應是馬英九的接班人,但受限於民調低,讓他的支持度始終落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立法院長王金平之後,因此並未投入黨內初選,讓外界大感意外。
 
與吳敦義時有往來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民進黨視吳為最可怕對手,長期抹黑,久而久之,民眾有吳為人不真誠的刻板印象,他的支持度始終偏低。其實就李近距離觀察吳,他人很厚道,之所以不參與選舉,是因一旦參選,勢必要和馬英九切割,才有勝算,但他不願這樣做。而根據吳自己的說法,他早在三年多前尚未就職時,就向馬表達無意參選下屆大選。
 
對於未來人生規劃,吳敦義不願透露,只說會裸退,「在政府不會有第二個工作」。但言談中透露這位精力充沛的副元首,仍蓄勢待發,並沒有要「放下」。他細數從政的「完美」記錄,以及行政院長任內治績,包括化解健保財務危機、大幅降低無薪假比例等。雖然他否認參選黨主席,卻又成竹在胸提出治理台灣的「大戰略」,似對未來充滿雄心。
 
馬英九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素來不合,但吳敦義似有與王結盟之勢,與馬分道揚鑣。王已連續出任不分區立委三屆,早就違反國民黨內規,外界對此迭有議論,認為此舉破壞制度。吳卻表態內規不重要,顯然支持黨中央第四度提名王出任不分區立委。
 
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吳敦義特別推崇改變兩岸的兩位巨人——鄧小平和蔣經國,並歸納兩人的共同特質,渴望一展抱負的激情表露無遺。
 
以下是他於10月27日在總統府接受訪問的內容紀要:
 
問:明年大選,經過黨內的紛擾,外界普遍認為勝負已定,你認為如何?
 
我覺得前一陣子情況亦如你所說的,因為我們原先的候選人,在最有利的議題上卻突然間失去在這個議題上的優勢,就是同國民黨黨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等出現了歧異的狀況,所以在最有利的議題上卻變成最不利的,黨只好依據整個環境的改變,改變了原來提名的候選人。但自從更換候選人後,朱立倫先生就很快立足腳跟,一下就宣布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維持兩岸的現狀,這是讓國人安心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覺得治理台灣最重要的基礎,大概就是四個最重要支柱:一要有繁榮富庶均富的經濟;二要有廉能、勤快、有效率又親切的政府;三是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四是和諧公義永續的環境。身為領導人,我常拿兩個人做例子: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和國民黨主席的蔣經國先生,以及1977年四人幫垮台之後,鄧小平復出。海峽兩岸這兩個領導人個子都不高,可是志向都很高,一個在台灣推動十大革新、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發展的雄厚基礎,一個把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共產主義,透過改革開放,包括最重要的「包產到戶」農業經濟政策,使得兩岸蓬勃發展。
 
我也注意這兩個領導人擁有一些共同特質:一、目光如炬。眼睛就像火把一樣,有前瞻性、看得遠、看得廣、看得深、看得透、看得準,經國先生當年要蓋高速公路,也有人說高速公路是給有錢人開的。鄧小平要做深圳特區,也有反彈主力。二、心胸似海。我看過經國先生的言論集,裏頭有二、三度都提到他很欣賞立法委員康寧祥。他推崇康問政認真。能公道、正確指出政府的缺點,勤於訪查民情,不要忘了康寧祥跟他是不同黨的。三、雙肩如鐵。兩個肩膀像鋼鐵一樣,能夠承擔責任,他不會推給上,也不會推給下,該決策就決策,明快、果斷。我覺得這兩個領導人在70年代橫空出世,是兩岸兩個了不起的巨人。
 
問:你是國民黨難得戰將,資歷豐富,卻沒有參選,當初的考慮是什麼?
 
要選要作好準備,要做長期的準備,我沒有這種準備。我覺得過去不管承擔任何工作,都還交代得過去,像我25歲就做議員,我是最盡責的台北市議員,也是從來不跟政府做生意的議員。所以1980年我就從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洋港口中,得知蔣經國的期望,要我提早回去準備選南投縣長。1981年我33歲做南投縣長,施政滿意度都名列前茅,所以才會獲派去高雄當市長,在高雄、南投兩地合計擔任地方首長16年半。我的政府沒有幹部犯罪,連一個都沒有,連一個被起訴都沒有,所以也是完美的記錄。後來我做立委、國民黨秘書長,只要有機會為國家貢獻,我一定竭志盡忠。可是對選這個「最高的公職」,早在三年多前還沒有就職前,我就跟馬英九報告過,將來要尋找繼任的候選人不必將我列入,我沒有規劃要參選下一任。
 
問:馬有鼓勵你選嗎?
 
我不認為這個是重點,重點是我要有意願才行。
 
問:我訪問過你身邊幾位核心幕僚,他們不約而同表示你之所以不參選,是因為要選就得與馬總統切割,你不願這樣做,所以不選,是這樣子嗎?
 
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原因,如果有考慮到的話,是我自己有感覺作為一個元首,像馬英九這樣,人格很清廉、人很善良,也很認真,只因缺乏手腕,所以在很多紛陳的言論中,常受到不夠公正、不夠平衡的對待。這給我很深刻的影響。但是我相信他所作的貢獻,將來一定會有比較平衡的評價。我覺得他在關心民眾、帶領一個廉能的政府——我講廉還加上能,如果不是能的話,我們豈可能在2009年的金融海嘯、八八水災中迅速重建,尤其八八水災的重建比九二一快速、有效,而且各種重建的工作都令人刮目相看。H5N1禽流感襲擊台灣的時候,我們也作了最好的回應,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評鑑中我們是最好的。
 
問:如朱立倫明年選後辭掉黨主席,你有意願承擔這個職務嗎?
 
沒有這個考慮。我現在只希望黨推出新的候選人,能讓士氣比較明顯提升。現在距離選舉還有80天,很多國外的選舉都在最後一個月起了非常劇烈的變化,新加坡亦復如此。像加拿大也是有很大的變動。但我覺得最重要不要因一場選舉把社會撕裂,贏的政黨就是要確保剛才我講的「四個支柱」,輸的政黨我也盼望絕對不要跟過去幾年一樣,在立法院霸佔主席台,癱瘓院會,把民主變得沒有品質、沒有效率。縱然國民黨選輸了,也不應該去霸佔主席台,癱瘓院會。任何一個政黨,選贏,就好好認真去執政,不貪不取,好好造福人民;選輸,更要認真、大公無私、不要癱瘓院會,不要讓民主失去了品質跟效率,要用優異的表現來比誰更好,能得到執政的機會,而不要比誰最狠,才能搶到政權,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我相信台灣人民應該會有明智的選擇。
 
問:「朱上柱下」後,民調並沒有太大變化,你怎麼看?
 
我覺得民調在全世界都有點詭異,你沒看到新加坡選舉、加拿大選舉,好多地方選舉也都一樣,民調是可以參考,不能被它左右,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問:特偵組正在調查換掉洪秀柱背後是否涉及所謂「搓圓仔湯」(得到好處退選),會不會對國民黨的選情產生變數?
 
我覺得特偵組不就是很迅速偵查嗎?應該很快就會證明,有就是有,沒就是沒,只要快速、正確就好,不要拖。原來民進黨有一個人說握有錄音檔的,現在又說沒有錄音檔了,那就表示他之前的檢舉是騙人的,都是用虛話、謊言捏造的污辱人家,這也是要受到全民的譴責的,不應該縱容這種事情!
 
你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私交不錯,你認為泛藍要如何整合,才會對大選有利?
時間上有點晚了一些,但是不是已經到沒有機會的關頭,這還很難說,只要都有誠意,大家開誠布公。不到正式登記前,還是都有機會。
 
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這跟馬的現狀有何不同?
 
民進黨現在空口講要維持現狀,但它靠什麼來維持現狀?就像一棟很大的房子一樣,一定有很堅實的地基、有很牢固的基礎,才能夠支撐龐大的量體。現在講維持現狀的人,難道現狀是用紙可以紮的嗎?沒有挖地基、沒有打基礎、沒有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它能維持現狀這龐大的量體嗎?這是很值得疑問的。有人喊要維持現狀,那就要問了,你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嗎?你支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你願意效忠嗎?要當選的人,就要對著中華民國憲法宣誓的,可是這些都避而不談,那不是空心大佬嗎?不是就是「空心菜」嗎?很重要的國家基礎、兩岸和平發展的穩定基礎,你如果不了解,只是空口講維持現狀,那是虛的。但你如果了解,卻避而不接受、去閃躲,那也是空心的。你就靠空心、沒有打基礎、沒有鋼骨,你要蓋一棟大樓,能夠撐得住嗎?這就是你說的要維持的現狀?你要有那個因才有那個果,有那個基礎,才有那個樓宇,這是一定的道理。
 
問:蔡英文現在也承認中華民國,是否意味著民進黨的路線在轉變?
 
現在不能光看你參加國慶大會就叫認同,同樣的人以前講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同樣的民進黨也沒有廢掉台獨黨綱,那表示黨綱還是拘束他們,流亡政府的話也沒有收回去,誠意還是不夠。
 
問:你支持立法院長王金平第四度被提名出任不分區這個做法嗎?
 
我沒有意見。我沒有擔任黨職,我覺得那個內規不是那麼要緊,凡是一個政黨的內規(不是國家的法律)能夠促進政黨團結、進步跟勝利,就是好的內規,如果訂了一個內規,會造成黨的分裂、退步、失敗,那個內規就應該去掉。也就是我四年前跟馬建議,我說內規只規定不分區立委只能幹兩任,對院長這種安定國會的力量,是否能重新考慮?也幾乎等於由我在嘉義宣布,王金平院長還會被列名不分區的第一名。
 
問:你的意思不就表示你是支持這個做法嗎?
 
尊重黨跟當事人的看法。
 
問:在維基解密的資料中,美國人指出朱立倫提供了很多黨內的內幕給美方,因此應該「受保護」(Protected),你怎麼看?
 
這只是轉述,並不確知,所以無從評論,因為維基解密不一定是正確的,我看裏頭有很多是不正確的訊息,例如有些稱呼都不一定正確。我早期有看過時報出版的一本,我自己知道裏頭的狀況其實並不如那位維基解密人所講的,有很多是錯誤的,可見那種互相口述——我想老外中文也搞不清楚,同樣姓王的,他也不知道哪個才是真的;同樣姓吳的,也不知道哪個是姓吳的——有很多搞混的、不正確。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