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正密鑼緊鼓地諮詢社會各界人士,集思廣益,為撰寫2024/25年度施政報告作準備。筆者針對香港創新科技發展亦提交了一份建議書,內容包括37項建議,以供特首參考。
重塑產業生態 育經濟新動能
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以及在多個重要範疇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其中明確確立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一方面繼續提升四大固有優勢產業,另一方面則提升、建設和發展4個新興產業。發展八大中心必須以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動力,通過提升政府政策質量,以創新手段、創新思維,推動社會提高生產力,優化各行各業的效能,包括政府的施政和服務。尤其需要開展人工智能(AI)+行動,以AI為引擎推動新質生產力,推動AI有序賦能重點領域,加快重塑產業生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AI技術發展成熟,應用層面廣泛。過去幾年政府對AI發展非常支持,《香港創科發展藍圖》重點支持3項優勢科技產業在港發展,AI與數據科學為其中一項。近年,政府積極地繼續落實《藍圖》所制定的發展範疇,大力投放資源予以AI為核心動力的創科發展,並相繼推出不同的基礎建設、科技研發、法規指引等計劃,包括撥款100億元透過大學成立了InnoHK兩個創新研發平台,集中研究備受全球創科界及投資者關注的科技:醫療科技(Health@InnoHK)、AI及機械人科技(AIR@InnoHK);在數碼港分階段設立AI超算中心,支撑本地需求;投資100億元以科技轉化(Technology Transfer)、創科落地為目標的產學研1+(RAISe+);透過AIR@InnoHK研發一套適合香港的「港版ChatGPT」,供政府內部(及後將公開讓市民)使用;私隱專員公署推出《人工智能(AI):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確保機構在善用AI之餘,亦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亦公布了《版權與人工智能公眾諮詢文件》。以上各項目助力推動香港AI研發和應用,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十分之關鍵。
環顧實際情況,香港經濟復甦在疫後未如預期,在世界政局變化之下與歐美的經貿往來逐漸疏離,加上賣地收入再不如過去強勢支撑庫房,香港必須在困局中尋覓新機遇,在世界大變局中開展新篇章。所以,AI對香港甚具策略性,政府必須做好規劃,因地制宜,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推動AI+,充分發展香港及至大灣區的新質生產力。
挑選成熟項目 引入AI應用
就此,筆者建議政府制定《香港「AI+」策略》,目的是發展和部署AI應用,為香港未來經濟和民生各政策範疇,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當局應在各政策範疇以及政府服務廣泛引入AI應用,並透過鼓勵措施,積極鼓勵商界及非政府組織廣泛採用,從而建立整全的AI+生態系統。再者,建議在個別政策範疇,先挑選較成熟的項目開始:
教育:利用AI教學助理,為學生提供個別化輔導,拔尖補底,同時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並提升教學質素。
醫療:於公營醫療中、西醫體系廣泛引入AI協助診症、斷症、辨識藥物等,從而提升治療效果,減輕醫護工作量及縮短病人輪候時間。
社福:引入AI社工,利用AI管理個案,協助社工處理家庭、青少年、長者、孤寡個案;配合情緒AI軟件,評估服務對象的情緒狀況,避免悲劇發生。另外,主動為獨居及雙老長者引進跌倒監察、健康監察等AI程式應用,以減少長者失救的個案。
私營領域:大力推動、鼓勵私人企業引入AI,包括在各項現有資助計劃中,宣傳對採用AI的資助。
建築:自2018年起,政府積極地推動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應用,要求超過3000萬元的政府工程,必須由設計到建造階段,均採用BIM技術,之後更數次擴大BIM使用範圍。筆者進一步建議政府就建築工程引入數碼分身(Digital Twins)技術,並採用AI推行設計優化,提升建築質量。同時,AI+數碼分身亦可優化建築工作流程,減少工程延誤,降低建築成本,避免工程超支。
另外,建議政府汲取不同創科應用的經驗,開設專責先行先試的統籌組織。由於創新科技和AI發展迅速,政府應廣泛使用沙盒測試,以及跨部門先行先試機制。例如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政策、當年的智方便沙盒計劃,以及為推動氫能在本地使用的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等的做法,都很值得推而廣之。
除了跨部門之外,建議設立跨境工作小組,促進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跨部門工作小組如有需要,應擴展至與深圳或其他大灣區城市跨部門合作,例如發展低空經濟,涉及跨境運輸測試,應與內地聯合設立跨境跨部門合作,先行先試。
概括而言,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政府善用AI+所長,必然能有效地貢獻國家所需,同時亦會有助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這正是筆者今年施政報告建議書中的主旋律。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