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非中介化 證券業務萎縮

社會在變,歷史巨輪在轉,金融改革,模式改變,某些傳統行業勢將殞落。
金融互聯網,成為近年獲邀授課的主要專題。多次出席互聯網金融論壇,學員和嘉賓有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巨人、金融官員,也來自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金融脫媒」(金融非中介化,編按)已令證券等多個行業受到根本的破壞衝擊(Disruptive)。
 

互聯網金融的誠信問題

 
互聯網金融在內地正經歷不同階段的革命性變化,包括「孵化誕生」:模仿、學習、投資、創業、營運;「野蠻增長」:爆炸式湧現、人人皆參與、大小也投資、創新或抄襲,但不少急功近利、不重視誠信;「監管介入」和整頓淘汰:今年7月18日,央行、公安部等十部委聯合發佈《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啟動了規管要求。
 
不重視誠信是互聯網發展的致命傷之一,親身體驗歷歷在目。五月在杭州互聯網研討會(註一)上作主題發言,現場出席絕大部分都是 P2P 的投融資平台,會後獲邀參觀一間 P2P 公司,寒暄時間加起來才不過短短一刻。事後則發現,該公司竟然在沒有同意下用我的名字作宣傳:「香港金融專家陳鳳翔:『XX櫃的業務模型很有競爭力』……」。太恐怖了,它怎樣營運真的不了解,但自己的名字及所謂讚評,在其網站和傳媒中重覆出現。
 

互聯網瓦解傳統行業

 
撇除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能如雨後春荀,必有其道理。社會在變,歷史巨輪在轉,金融改革,模式改變,某些傳統行業勢將殞落。
 
先看看今天社會的新趨勢,還有多少朋友需要約見聚會來更新去向、多少人開始網上搜購、多少讀者花錢買報紙、多少研究生長留圖書館搜集資料、多少人需要每周走進銀行打理財務安排、多少投資者打電話炒賣外匯、多少股民找經紀人下單……傳統行業的營銷「渠道」已徹底崩潰了,「去中間化」是鐵一般的事實,豈能再留戀那些已消逝的光景。
 
回顧人類歷史,原始漁農業(第一産業)早已被人遺棄,工業和製造業(第二産業)失色於服務業(第三産業),今天的互聯網産業革命將誕生另一「信息産業」新星(第四産業)。活在當下,也是我們最佳時刻,好好把握這次「危與機」。
 

互聯網金融兩大應用

 
「金融科技」(FinTech)是香港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另一名詞術語,同樣考慮新科技對金融業的發展。寬頻上網提速、智能手機普及,互聯網帶來大數據、雲計算能力提升、衛星定位(GPS)、立體打印等科技。因此,業務應用可從兩方面來考慮:
 
第一點是「互聯網渠道」,本質上只是取代傳統的「溝通」方法,人與人的接觸不需要了。它超越時間和地域限制,減低員工的薪酬和管理成本,讓客戶擁有互動和自主跟進功能,其透明度也催生服務競爭和價格優惠。隨着邊際利潤萎縮,愈簡單、愈標準化的業務第一批受淘汰,例如外匯孖展、股票買賣。
 
第二點是「互聯網科技」,它發揮由互聯網帶動的科技,應用到金融業務上。最成功的例子便是「大數據」的挖掘,於無限被遺忘的客戶生活資料、環境變化和走勢的海量數據中,挑選合適客戶,減低違約的信譽風險。或者通過 GPS,找出客戶的生活習慣,提供最佳的聯營優惠,協助客戶採購和消費。
 
總括而言,不複雜的金融業務已難以取得高收益回報,「增值」必需通過投資和應用創新科技,並多考慮聯營其他行業,共同這掌握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封面圖片:PixaBay/CC0)

陳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