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李家超務實開創民生福利新路向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總結,李家超的民生福利發展新路向,能夠迅速回應市民需求,總算是做實事和有效率政府的表現。

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7周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酒會上致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仍是主調。不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過去兩年,李家超的首要工作是要維護國家安全,隨着《基本法》第23條完成立法,李家超才可以把注意力全方位轉向振興經濟、改善民生。

三大民生福利政策須關注

周永新認為,民生福利方面需要關注的,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人口老化帶來對各項福利服務的殷切需求,以及對人力供應和市場消費產生的影響。為應付人口老化,政府須增加安老服務支出。由於勞動力下降和消費模式轉變,周永新擔心,政府財政出現入不敷支。

二、家庭結構改變帶來的衝擊。近年婚姻與嬰兒出生數字均下降,顯示港人結婚和生孩子意欲不高,家庭不再是能夠得到感情依賴和病殘照顧的「堡壘」;取而代之的,是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各項醫療和福利服務。

三、市民增加依賴政府提供的民生福利服務。香港政府現在負擔的責任,包括提供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服務,已成為市民生活上最可靠的支柱;無論質與量,比西方一些「福利社會」毫不遜色;政府近年改善民生所作的努力毋庸置疑。

以上幾點,在在顯示香港社會跟以往已不一樣,市民明顯更加倚賴政府,但事事依賴政府也不見得是好事,因此,如何有策略地改善市民生活,是現屆政府在民生福利上必須面對的挑戰。

市民增加依賴政府提供的民生福利服務。(Shutterstock)
市民增加依賴政府提供的民生福利服務。(Shutterstock)

李家超冀任內見到成效

根據周永新觀察,李家超訂下務實的施政方針,着眼的並不是民生福利政策上的全盤規劃,也不是前瞻性的長遠發展目標,而是盡可能在他任期內可以見到成效的改善措施。他認為,李家超的改善民生策略,有如下的特色:

(一)是政府在民生福利策劃上採取主導角色。過往有不成文習慣,就是在福利政策推出以前,政府先與這些接受資助的機構協調和磋商。隨着政府的資助近年在服務營運成本所佔比重愈來愈大,這種協商模式已逐漸式微,資助機構不再如以往被視為政府的夥伴,而是受政府委託的服務提供者。政府不僅主導服務的策劃,更是服務背後構思的主腦。

周永新認為,以政府為主導的民生福利策劃模式,好處是可以迅速回應市民需求,壞處是政策如果考慮不足,成效可能不似預期。

(二)是民生福利服務的規劃轉向地區化。李家超政府的民生福利服務,就算在全港推行,也是以地區為本。例如在各區設立關愛隊,提供的服務並非千篇一律,常因關愛對象的差異而有分別;又如社區客廳選址,都是設立在基層市民和劏房較密集的地區。

這樣以地區為本的服務方式,好處是切實解決市民遭遇的困難和需要,也顧及不同地區實際狀况。不過,周永新估計,批評者會覺得李家超只求成效太短視,未能針對貧窮問題的核心和根源。

在各區設立關愛隊,提供的服務並非千篇一律,常因關愛對象的差異而有分別。(政府新聞處)
在各區設立關愛隊,提供的服務並非千篇一律,常因關愛對象的差異而有分別。(政府新聞處)

(三)李家超政府全面利用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以大灣區資源來補香港民生福利服務之不足。例如在安老服務方面,長者醫療券現在可於大灣區多間醫療機構使用;政府也增加了大灣區住宿院舍資助宿位的數目。香港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既是大勢所趨,周永新指出,能夠利用大灣區資源,紓緩一些香港長期短缺的民生福利服務,也屬明智之舉。

周永新總結,李家超的民生福利發展新路向,能夠迅速回應市民需求,總算是做實事和有效率政府的表現。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