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課堂拾憶

古代文獻數量繁多,浩如煙海,能夠涵泳其中,神態自若,游刃有餘,自是極不平凡。我在大學一年級修讀鄭良樹教授任教「古籍導讀」科時,經常有這樣的感覺。

鄭良樹教授(1940-2016),字百年,馬來西亞華裔漢學家、文學家、書畫家。寬柔人,祖籍廣東省潮安,出生於馬來西亞新山。早年負笈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師承王叔岷、屈萬里、孔德成諸老,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為首位獲得該學位之海外華裔。1971年起於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系主任等職。1988至2002年間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歷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起,於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任教,擔任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中文系講座教授。

古代文獻數量繁多,浩如煙海,能夠涵泳其中,神態自若,游刃有餘,自是極不平凡。我在大學一年級修讀鄭良樹教授任教「古籍導讀」科時,經常有這樣的感覺。記得那是中國文化研究所二樓的一個教室,中文系一年級的課堂大多在這裏上課。文學概論、實用語法、古籍導讀、文字學皆不例外。可能是自己的學術興趣所致,最嚮往的總是古籍導讀這科目。當是時,總是看不透老師們的年紀,但聽學長們、同學們皆以「鄭伯」或「鄭伯伯」稱呼鄭老師,一直以為就是慈祥長者的意思。後來,才發現「鄭伯」或「鄭伯伯」原來也有經學層面的解讀。

研究《左傳》蜚聲國際

鄭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予人和藹可親的感覺;講課的時候,聲調徐疾有致,拿捏得宜,我尤其喜歡細聽課堂上的《左傳》故事。鄭老師是蜚聲國際的《左傳》學者,此乃人所皆知的。《左傳》的第一個故事是〈鄭伯克段於鄢〉。其中情節極盡戲劇性,豐富多姿,鄭老師娓娓道來,教人心曠神怡。到了潁考叔獻上妙計,使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好如初,二人在隧道裏重遇的一刻,雖然是古代的文本,仍然如在目前。如在目前的不單是《左傳》文本,我的腦海裏滿滿是鄭老師眉飛色舞淋漓盡致講授此文章的畫面。鄭老師是《左傳》專家,《左傳》第一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鄭伯」(鄭莊公,「伯」乃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其中一等)。看來,稱鄭老師為「鄭伯」,原來還是饒富學術意義的。

能夠喚起青年學子學習古籍的興趣,乃是大學教育裏的重中之重,也是鄭老師講授時的特點。我還記得《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魏犨跳躍數百次證明自己身體狀況上佳的故事,《左傳》原來的描刻本已極盡視聽之娛,但在鄭老師聲容並茂的演譯底下,更是繪形繪色,至今難忘。在諸經之中,《左傳》乃大經,篇幅長,要在一個學期全面講授並不容易。《左傳》是經書,不可能只說故事,經學意義才是關鍵。《左傳》與《春秋》之關係、杜預注的義例、《左傳》「君子曰」是否後人所加等,課堂裏皆詳加闡析,當時在坐的我實在受益匪淺。

上課演譯 聲容並茂

鄭老師是出生在馬來西亞,在台灣求學,1988年來到敝校任教。鄭老師講的是國語,讓同學們印象深刻的除了是嚴謹的研究態度外,還有的一定是鄭老師的粵語。我在一年級修讀鄭老師任教的「古籍導讀」,在二年級的時候選修了老師任教的「左傳」,到了讀博的時候,又修讀了「古代文獻作品選讀」。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絕大部分同學說的都是粵語,而鄭老師所任教的「古籍導讀」,一方面是一年級中文系主修生的必修科,另一方面又是新生在過去未嘗接觸的古代典籍,實在有一定的難度。

我記得到了二年級修讀《左傳》時,鄭老師曾經說,高年級的科目他會用國語教,可是一年級的科目因為體諒學生們初進大學,故以粵語講授。有一堂的「古籍導讀」課,鄭老師說了一個字,同學們聽不懂,老師於是在白板上書寫出來,然後說:「現在寫給你看。」這句話還沒有出口以前,大家非常期待,話說了以後,同學們大笑不停。為什麼呢?因為鄭老師說的是粵語,他說的是:「宜家寫畀你睇。(國語翻譯:現在寫給你看)」可是,鄭老師把「寫」(se2)讀作「死」(sei2),老師本意是寫給我們看,現在卻變成死給我們看。此時此刻,課堂上充滿着快活的氣氛。多年後的今天,跟大學同學聚會,仍然會想起古籍課堂上鄭老師的點滴。

老師的教誨 銘記於心

讀研究院以後,我研究的是賈誼《新書》及其互見文獻的關係。其中,《新書》的真偽一直是前人學者關注的重點;在我的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裏,鄭老師給我的意見最多,也最有啟發性。眾所週知,鄭老師在古代文獻多個範疇皆鑽研甚深,古籍辨偽學是其中的一環。張心澂在1939年出版了《偽書通考》,鄭老師的《續偽書通考》(1984)就是對《偽書通考》的補充與續編。在《續偽書通考》裏,不單有鄭老師增補《偽書通考》所失收的辨偽資料,更重視網羅20世紀的偽書考辨成果。

在論文答辯會上,我記得鄭老師問了我一道很重要的問題。我利用賈誼《新書》及其互見文獻以討論《新書》的真偽,鄭老師問,出自兩書的互見文獻,如何判斷孰為先後。當年我大概回應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答案,現在看來,鄭老師的問題其實就是明代胡應麟在《四部正譌》裏8條辨偽律的第三條和第四條,即是「覈之竝世之言以觀其稱,覈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說的就是考查同時代之典籍有否稱述此書,以及考查後代著述中有否轉述此書。當發現互見文獻以後,究竟哪一段是先,哪一段是後,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

鄭老師的提問,我一直銘記,現在當我處理互見文獻時,每次都會想起老師的教誨。碩士畢業以後,我在原校攻讀博士,有一天在走廊踫到鄭老師,老師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然後送贈新作《諸子著作年代考》給我,讓我非常感動。這些如在目前的事情,原來已經發生在20年前了,光陰荏苒,所言非虛。

葉嘉瑩先生訪港時與鄭良樹教授、張光裕教授(右一)、吳宏一教授(左一)合影。(陳煒舜提供)
葉嘉瑩先生訪港時與鄭良樹教授、張光裕教授(右一)、吳宏一教授(左一)合影。(陳煒舜提供)

鄭老師著作等身,執筆之際,再次翻閱手邊的《竹簡帛書論文集》、《續偽書通考》、《韓非之著述及思想》、《諸子著作年代考》,以及「古籍導讀」、「左傳」、「古代文獻作品選讀」等3個科目的筆記。有盡的是課堂上的點滴,無盡的是可以傳之後生的學問;忽然間,腦海裏又浮現鄭伯講授〈鄭伯克段於鄢〉的聲音。

註:本文為〈克寬克柔:鄭良樹教授八秩冥誕紀念專輯〉之一篇,專輯專輯先刊登於《華人文化研究》2020年12月號,後收錄於《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二集)》(2024),本社獲陳煒舜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二集)》
主編:陳煒舜
出版:台灣萬卷樓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