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日益普及,業界近期更利用人工智能推出「死人」服務生意。服務商利用「深度偽造」(簡稱「深偽」)技術生成數碼化身(虛擬人,Avatar),讓已故者在元宇宙(Metaverse)「復活重生」,就此用戶可以延續與已故親朋密友對話,慰藉心靈。
「深偽」技術愈發先進 須慎重使用
「深偽」技術對大眾並不陌生。近期,有不法之徒利用視頻電話盜取對方的面相及語音訊息,然後用以詐騙,例如利用此類面相及語言樣本定製所屬的虛擬人,用來欺騙其親戚朋友,索取金錢或其他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興起,業界利用這技術增強虛擬人的真實度,就此除了被仿效者的外形、語氣之外,系統更加入其面部表情、說話風格,甚至他的性格和其他個人背景,令生成形象更栩栩如生,一時難以分辨真假。
這種生成式人工智能做法適用於死者「復活」服務,可令在世者延續親情。這種服務在中國尤為熱門,特別是在今年4月初清明節前後。中國人長久以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自古形成了重孝道、重親情、重家庭的傳統,人工智能化身為那些失去親友的人提供了一種與逝者聯繫的新方式。但事實上,這些化身僅是虛殼而已,缺乏靈魂,它們所表達的內容只是其製造者所塞進系統內的虛設對白,未能表達到被仿效者生前的風格和感情。如此「冷若冰霜」的表現,恐怕在世者難以接受。因此,要維持化身的溫度,有人工智能專家建議用戶應於在世時上傳其記憶紀錄,令他們死後的角色能夠被保留下來。但這做法難免牽涉個人私隱,試問誰會願意自己生活行蹤被暴露呢?
虛擬人溫度提升 AI社會科學受矚目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日趨成熟,虛擬人的溫度和智慧亦隨之急速提升,甚至變得非常獨立,能夠自主自決。有社會科學專家認為於不久後的將來,「虛擬人」會產生群聚效應,構成一個(或多個)基於人工智能推動的社區,而且它會與實體社會並行及不停互動,互相影響。因些,專家預測「人工智能的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 of AI)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目標是探討在人工智能社會中各虛擬人之間在相互合作時表現出的行為特徵。此課題可以透過傳統社會科學為基礎,研究範疇包括:
五大研究課題
心理學:虛擬人的個性、意識、認知等特質;
社會學:虛擬人的互動及社會行為;
經濟學:虛擬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互動;
政治學:虛擬人在政治活動中的行為及所構成的現象,例如它的政治立場、理想等;
語言學:虛擬人在溝通時所用的語言模式,並與實體人的語言模式比較。
生成式人工智能建基於大型語言模型,因此如何建模去突顯虛擬人的社會(例如個性化)、經濟(例如投資手法)、政治(例如立場)、語言(例如風格)等特徵,也是「人工智能的社會科學」之重要研究方向,對未來社會發展舉足輕重。
虛擬人與實體人的社會行為互相影響。當今常見的例子包括實體人沉浸於網絡游戲世界不能自拔,將其在遊戲中虛擬人的性格搬到現實生活中,甚至瘋狂殺戮;因這類行為而導致的人間慘劇在實體社會屢見不鮮。再者,以政治活動為例,實體政客經常利用虛擬代理人在網絡上軟性地進行政見推廣(洗腦),刻意去影響實體人的政治傾向。這做法是選舉期間常用的招數,萬試萬靈。由此可見,虛擬與現實社會行為交叉的現象將會愈來愈明顯,這反映出「人工智能的社會科學」的重要性,社會不容忽視。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