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用「金融核武」 聯匯理應及早籌謀

政治博弈往往超越市場實際,「不可能」的都會變得「有可能」。審時度勢,香港對聯匯制度的去留,應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準備了。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月24至26日訪華。起行前夕,《華爾街日報》(WSJ)爆料指美國正起草對中資銀行實行金融制裁的方案,以此逼中國停止支持俄羅斯。

據西方媒體報道,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已取代歐盟成為俄國最大的能源買家和商品供應國,中國向俄出口大量電子器材、半導體、電腦硬件等,這些都不屬於西方所指的軍火或軍用物資,不在禁運之列。但正如《日經亞洲》一篇文章指,西方認為中國提供給俄的物資在法律上屬「灰色地帶」,它們可隨時轉變為軍事用途(”How China’s ad-hoc tech pipeline fuels Russia’s Ukraine war efforts”,2024年5月1日)。

西方國家認定,它們制裁俄國但未能削弱其經濟及作戰能力,其中一個主因是中國的經濟支持。俄烏戰爭初起,西方硬要拖中國落水,要中國跟西方一樣譴責俄國,並且要停止對俄輸出任何軍用物資,否則會遭美國和西方制裁。

中國應付西方制裁向來有一手,多年來跟西方國家的眼中釘如朝鮮、伊朗等,中國與它們貿易都是踩着鋼線但始終無給西方抓住痛腳,這次對俄也一樣。今年3月中國海關總署發表最新統計,今年頭兩個月中俄貿易額達到370 億美元,同比增長9.3%,反映兩國貿易並未受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威脅影響。去年中俄貿易額為2401億美元,俄經濟學界估計今年可能再升至5000億美元。

美國出制裁王牌動機趨強

俄烏戰爭已持續逾兩年,美國和歐洲的軍援計劃能夠打敗俄國的機會正愈來愈微,歐盟內部和美國國會對繼續援烏都開始出現分歧。正當戰事不知會拖到何年何月之際,中國對俄出口卻不斷攀升,一方面抵消了西方國家援烏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抵消了美國希望藉貿易戰打壓中國出口的政策意圖。可以說,俄烏戰爭既未挫敗俄國,也打擊不了中國,美歐都要籌謀另一套策略。

WSJ放風說美國準備制訂方案,對那些參與對俄出口的中國銀行業實行金融制裁。美方後來雖公開「否認」,但空穴來風,金融制裁看來並非純粹「靠嚇」。以目前中美博弈形勢來看,美國手上最後一張王牌正是金融制裁,而華府要打這張牌的動機正愈來愈強。

先說國際形勢。歐洲因俄烏戰爭搞得焦頭爛額,能源供應、通脹、集體安全等,所有問題都看不見曙光;美國就因為不停軍援撥款開始感到壓力。中國跟美歐比較,此消彼長,中國未受戰事拖累之餘,還可逐步改善對歐關係(習近平主席5月5至10日訪問歐洲三國)。在美國眼中,它們遏制中國的政策顯然收不到預期效果!

其次是中美對弈。美國鎖定中國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從貿易戰開始,繼而科技戰、金融戰、制裁大陸企業、限制赴美中國留學生等,手法層出不窮,令大陸經濟從2018 年開始遇上重重困難。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開始利用「長臂管轄權」作為打壓中國的「經濟武器」(用美國國內法律外化成為全球通用的懲罰規則)。美國在科技、投資、貿易等領域的企業在全球擁有壟斷或主導地位,令長臂管轄權得以發揮更大影響力。

2022年2月白宮發表新版《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涵蓋19項關鍵和新興技術。美國為保護這19項技術,對華實行出口控制、外資審查、人員安全審查等。

俄烏戰爭開始後,中國成為僅次於俄國受「長臂管轄」制裁最多的國家。據制裁跟蹤平台Castellum.AI統計,截至2022年6月中,俄國遭制裁累計達10684項;中國則自2018年開始,受美制裁合共逾1000項。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美國進一步加大對中國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及個人的制裁;而為配合對華科技圍堵,美國進一步升級了針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制裁。

經過近8 年交鋒,美國對華策略是「漸進包圍」,從貿易戰開始,不斷擴散到其他範圍;打壓中國的理據則由貿易赤字開始,到最近的援助俄國、產能過剩……然而8 年下來,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成效不彰,中國外貿並無受嚴重打擊,中美之間的貿易額更不跌反升。

美遏華未佔上風 另謀他法闢戰場

到拜登政府年代,美國對華打壓主戰場由貿易戰轉移到科技戰,以「去中國化」為策略,重構以美國為核心的半導體等產業鏈。然而美國試圖在本土重構半導體產業鏈的難度,遠比想像大,台積電、日本東京電子等在美生產線都遇上各種困難,成本大幅上升以至未必可如期達到生產目標,都削弱了美國打這場科技戰的成效。

中國的對策是急起直追、提高原創力,在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知識產權、人才、國際合作、市場應用等各方面推出優惠政策,並利用大陸市場規模推動形成大晶片產業,打破美國制裁封鎖。內地媒體透露,中國有望最早在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國。同時,中國在電動車、超算能力、5G、導航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都開始趕上世界前列,有些領域更超過美國(電動車)。事態發展說明,拜登政府開闢科技戰的戰場但似乎佔不到上風,相反中國趕上的勢頭十分強勁,美國必須另謀他法開闢另一個「戰場」!

美媒放風 可視為「輿論準備」

金融戰應該就是美方下一着棋。美國對華實行金融制裁不是新鮮事,特朗普政府制定的《香港自治法》和《維吾爾人權政策法》,賦予美國政府權力可對大陸和香港官員及組織實施經濟制裁,或禁止中資機構在美管轄範圍內,與任何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轉讓或支付;禁止美國人投資或購買中資機構的股權和債券等。但最具殺傷力的一招,即把中國的銀行排除出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系統,則一直「備而未用」,因美國還沒有堂而皇之的理由。現在終於連上了對俄貿易,對美國來說是一次難得機會,令美國「有理由」對華使用更嚴厲的金融制裁。

俄烏戰爭開始後,美國和西方制裁俄國的其中一記狠招,就是把俄國金融體系踢出SWIFT系統,同時凍結俄國的美元儲備。美國把SWIFT武器化始於2001 年九一一事件,美國通過利用SWIFT強化了對涉恐組織的金融交易和資金融通的信息監控。2012和2018年,伊朗兩度被排除出 SWIFT系統,美國不但限制伊朗使用美元,還剝奪伊朗參與以美元為主體的國際貿易的權利,令伊朗經濟受重創。

在貿易和科技領域,中國都有一定實力和國際網絡,美國要封鎖兼重創中國絕不容易。事實證明,美國跟中國打貿易戰和科技戰都佔不了什麼甜頭,但金融戰又如何?按WSJ 報道,切斷中國銀行業的美元交易,較針對個人和企業的一般金融制裁衝擊力更大,足以令銀行倒閉,屬「金融大殺傷力武器」。在金融領域,美國的實力遠超中國,到了無招可用時,美國動用「金融核武」肯定是其中一個選項。WSJ放風應可視之為「輿論準備」!

聯匯制度去留 港應未雨綢繆

美國還有另一殺手鐧,就是針對聯繫匯率,把香港也排除出SWIFT、限制使用美元,並禁止參與以美元為主體的國際貿易權利。很明顯,到了這個地步,香港經濟體系肯定會受重創。美國當然明白,香港在金融和對外經貿關係上對大陸極為重要;把香港「打殘」,就等於大大削弱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如此選項,美國又怎會不認真考慮?

美國在港有龐大經貿與金融利益,把香港排除出SWIFT,對所有在港的國際機構,包括美企,都會受嚴重影響。針對聯匯、不讓港元與美元掛鈎,技術上美國不容易做;但政治博弈往往超越市場實際,「不可能」的都會變得「有可能」。審時度勢,香港對聯匯制度的去留,應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準備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