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評述周年音樂會,最後一場是香港青年交響樂團成立45周年的誌慶演出,1月1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見附圖)。
該團前身早於1960年代創辦。1977年音樂事務統籌處成立,一年後重組「青交」,另立青年中樂團。翌年二團出訪英倫,成員包括演奏小提琴的葉詠詩、圓號的李少霖等日後音樂翹楚。
「音統處」後來改名為音樂事務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9年澳洲國際音樂節等文化交流。最新一代的「青交」實力依然,在名為交響之旅的周年音樂會,節目選編頗有「偏向虎山行」之感,顯示香港新一代的音樂實力。
最意外的,是節目中包括兩首由中學生創作管弦作品的世界首演。伍力曦的《人前人後》管弦樂組曲第四首在管樂運用方面頗有法國印象派的韻味,中段大號重複主題後,樂隊漸強推上高潮頗見功力。由蕭百通創作的《羣魚爭食》,全曲奏出的固定音型將一群飢餓金魚一擁而上描繪得非常逼真,是一首成功的標題音樂。
同樣印象深刻是鮮有演出的樂隊與「小低音號」(Euphonium)《交響變奏》,20多分鐘的作品不間斷演出,在指揮李星雲老師棒下,樂隊為獨奏曾偉鵬提供高效伴奏,樂隊首席麥凱蕎的獨奏片段讓人側目。
下半場「青交」舊生團上場,演奏莫扎特木管交響協奏曲首樂章,四位獨奏家俱為前團員,包括上文提到的李少霖,與姚桑琳、蔡國田和梁寶根合奏華彩樂段尤其精彩。
最後新老二團演出著名《芬蘭頌》,在甘浩鵬博士指揮下,近二百人奏出鏗鏘音韻。欲罷不能下,加奏艾爾加《寧錄》,從微弱弦樂到全奏高潮,聽來百感交集。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