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否亮出政策的殺手鐧?

在房地產泡沫之後,高端製造無疑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這樣的轉變是必行之路,卻不容易。如何突破美國阻止中國獲取高技術的「小院高牆」圍堵戰略,就變得異常重要。

(編按:本文為作者在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發表的「新年隨想」深度觀點文章。全文總計9000餘字,將分3部分刊出,本篇為第2篇。延伸閱讀:〈中國需多久才可能重拾經濟增長勢頭?3-1〉

在羅格夫看來,中國在遏制經濟危機方面有出色的記錄,但經濟大幅放緩和高負債所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

中國現今面臨的挑戰要大過美國。中國的債務到2022年底佔GDP的272%,這與美國的274%旗鼓相當,但在2023年6月底已升高到284%,佔據GDP的比例超過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全球債務監測報告中強調,過去十年,中國的整體債務與 GDP 比例的增長速度尤其快,上升了100多個百分點。目前中國債務佔GDP的比例是 2008 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的兩倍,當時的比例為 139%。對攀升債務的憂慮,導致政府沒有出台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在2022年底就佔GDP的42%,這也是過去10年「國進民退」的結果。(Shutterstock)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在2022年底就佔GDP的42%,這也是過去10年「國進民退」的結果。(Shutterstock)

如果仔細分析,中國中央政府債務所佔GDP的比重只有110%,遠低於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所佔GDP比重的140%,日本的260%。IMF 的研究發現,中國債務的激增有兩個原因。一是債務密集和低回報的國營企業槓桿率上升,二是公共債務集中於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在2022年底就佔GDP的42%,這也是過去10年「國進民退」的結果。

政府迄今沒有鬆口是否再次實行量化寬鬆,但中國的絕大部分債務屬於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政府隨時可以注資。中國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也不會陷入日本式的衰退,長期的停滯與通縮不可能發生在中國。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風險並未消失,這包括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銀行和影子銀行。恆大和碧桂園爆雷後,即便萬科和龍湖這樣謹慎和保守的地產商也風險劇增。中國最大的影子銀行中植集團嚴重資不抵債,負債4600億元,虧空至少達2200億元。

短期內想輓回投資者和民眾的信心,需要更加野心勃勃的刺激計劃。中國與美國一樣,恐怕只有選擇升高債務來提高就業。在中國就業率下降,特別是青年人的失業率快速攀升時,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迫在眉睫。

經濟學家陶冬認為,中國在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呈N字形。第一階段終止防疫政策猶如給經濟復甦打上了強心針,第二階段資產負債表收縮,個人和企業減少消費和投資,第三個階段需要透過量化寬鬆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要避免日本的結局,就必須避免日本走過的道路,結構性改革更加重要。(Shutterstock)
中國要避免日本的結局,就必須避免日本走過的道路,結構性改革更加重要。(Shutterstock)

缺乏刺激性的措施無法扭轉社會的低沈氣氛,企業不投資,個人不消費。2024年,中國有必要推行經濟刺激政策,但要避免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方案。2008年後,有過3次量化寬鬆,對經濟的刺激一次不如一次。今時今日,量化寬鬆政策所產生的效應恐怕今非昔比。

中國要避免日本的結局,就必須避免日本走過的道路,結構性改革更加重要。結構性的改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是長遠的,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需要重組,無力自救的企業不應該注資。地方政府手中也有相當可觀的優質資產,完全可以透過出售和出租來還債,必須更加重視市場的運作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和投資效率。

2024年,既要實現短期經濟刺激帶來的效應,又要開啟結構性改革以確保長期經濟增長,兩者同等重要。

中國必須避免干擾市場的政策突變。2023年歲末國家新聞出版署突然公布《網路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政府又一次出重手監管網路遊戲,變相要求遊戲商修改現有的運作模式。政策尚未定案,投資者信心已崩潰。12月22日,騰訊與網易股價崩跌,市值蒸發5000多億元,騰訊市值蒸發3348億元,與小米的市值相等。

我們需要出台讓市場充滿期望的政策,而非扼殺希望的法規。一位長期報導和跟蹤中國企業發展的新聞界元老半開玩笑地對我說,如果可以有保障中國企業家長期深耕的法律和政策,有寬鬆的營商環境又何須量化寬鬆?!

2024年我們翹首等待!

但歷史不能再次重演,如果中國再一次放水刺激經濟,需要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和加大對醫療的投入。(Shutterstock)
但歷史不能再次重演,如果中國再一次放水刺激經濟,需要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和加大對醫療的投入。(Shutterstock)

中國能否尋找到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但2024年並非2008年,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房地產以及相關的產業支撐起中國GDP 增長的三分之一江山,這早就不可持續。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準,但中國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卻相當大。

房地產經濟成為過去式,又面對西方「去風險」的圍剿,疫情後的開放沒有帶來出口的增長。即便11月出口反彈,消減價格與人民幣貶值是主因。2023年前11個月中國出口下跌了5.2%,加上疲軟的消費,中國經濟的復甦異常艱巨。

但歷史不能再次重演。如果中國再一次放水刺激經濟,需要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和加大對醫療的投入。一位留學服務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我,在疫情之後前往海外上中小學的人數大幅度下跌,這與父母擔心海外的排華情緒有關,但大學畢業生到國外攻讀碩士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中國人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不會減弱。

中國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並不意味着只是風險而無機會。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社會安全網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最佳方式,中國的家庭就不會為了防範未來做出過度的預防性儲蓄。在刺激內部消費上,中國沒有理由不如印度,但首先要讓民眾免於恐懼,敢於動用手中可自由支配的消費。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2022年,國內消費佔印度GDP的71%,而中國只佔了53.2%,兩者相差極大。

去年底,來自中東阿聯酋的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向蔚來汽車注入22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中國電動車有着巨大創新潛力。(Wikimedia Commons)
去年底,來自中東阿聯酋的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向蔚來汽車注入22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中國電動車有着巨大創新潛力。(Wikimedia Commons)

更為重要的是要投資科技創新,新的熱錢需要流入科研機構,用於基礎研究,用於修建實驗室和購買實驗儀器,用於提高產業升級。如果2008之後的三次放水,熱錢是用於卡脖子的科技攻關,中國經濟轉型所面對的困難就可能有所緩解。

2023年的「疑點」也在於人們心中的疑問,中國在短期內能否補足房地產行業留下的增長空間?

科技創新無疑是重中之重,高端製造、新能源、人工智慧、綠色農業、生物化學、醫療健康、養老都是可以支撐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領域。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異軍突起,被稱為新興產業出口的「新三樣」。2023年前三個季度合計出口近8千億元,同比增長41.7%。

去年底,來自中東阿聯酋的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向蔚來汽車注入22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加上6月投入的11億美元,成了蔚來汽車的第一大股東,中國電動車有着巨大創新潛力。

2022年全球電動車產量超過1000萬輛,中國是全球電動車的領頭羊,佔全球總產量的64%,全球銷量的59%。2022年,比亞迪的產量第一次超過特斯拉。2023年比亞迪銷量很可能超越特斯拉。比亞迪在巴西和印尼等國的銷量獨佔鰲頭,並考慮在當地布局開工廠。比亞迪與中國其他電動車企業也準備進軍墨西哥,瞄準美國市場。2023年與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校友一起參訪比亞迪,兩位在比亞迪工作的高管校友,娓娓道來「仰望」品牌以技術優勢進軍高端新能源汽車的過程。

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連美國都難以望其項背,但美國政客百般阻攔,與福特在底特律建廠的計劃夭折。(寧德時代圖片)
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連美國都難以望其項背,但美國政客百般阻攔,與福特在底特律建廠的計劃夭折。(寧德時代圖片)

2023年我也曾兩次造訪寧德時代,有機會與董事長曾毓群見面,第二次還是在他跟隨國務院總理訪問德法兩國剛回來。寧德時代在歐洲的布局順利,在匈牙利已有兩家工廠。2022年8月寧德時代斥資73億歐元在匈牙利的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Debrecen)建造了歐洲最大的電動車電池工廠,為在當地設廠的賓士、大眾、寶馬等供應電池。這是匈牙利史上最大的一筆外商直接投資。2023年6月,大圓柱電池製造商億緯鋰能,也宣布在德布勒森投資99億人民幣興建大圓柱電池廠。這使得匈牙利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電池製造國,位列中國、美國和德國之後。

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連美國都難以望其項背,但美國政客百般阻攔,與福特在底特律建廠的計劃夭折。

在美國的制裁高壓和長臂管轄之下,華為8月底突然發售新手機Mate 60 Pro ,用的是中芯科技生產的7納米晶片,引發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高度關注。Mate 60 Pro與最新款的iPhone 5G速度上可以一比高下,同時還是首款能鏈接高軌衛星通訊的手機,完全使用中國本土技術生產。

多年來備受美國打擊的華為在2023年起死回生,銷售收入預計超過7000億元,絲毫不受國內消費不振的影響。華為令人吃驚的反彈,是中國半導體行業自主創新的突破,為當下令人不安的中國經濟,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人失去了自信,如今已經無人擔心美國經濟會陷入長期的停滯。美國正加速實現人工智慧驅動的高科技創新,確保可以保持更高的長期經濟成長。東升西降並非事實,也非趨勢;美國的創新領導地位難以撼動,創新的自由土壤難以取代。

在房地產泡沫之後,高端製造無疑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這樣的轉變是必行之路,卻不容易。如何突破美國阻止中國獲取高技術的「小院高牆」圍堵戰略,就變得異常重要。

這意味着必須重塑全球對中國的信心!

中國走出疑點成熱點 3-2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