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四環知多少

19世紀中葉,香港正式開埠,開展了貨品的進出口、貨倉物流、商業賣買。香港島初期曾被劃分為四環,即上環、中環、下環(現在的灣仔)和西環。

先前寫了一篇〈何紫的灣仔情懷〉,意尤未盡,現寫一篇有關香港島的文章。我也愛寫些有趣的舊事,也抒發一下對舊香江的情懷。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於船堅炮利的英國,被迫簽下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自此中國的門正式被打開。這場屈辱的戰爭,由鴉片引起,故稱為鴉片戰爭。

不由世人不服,英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他們慧眼識珠。在150多年前,香港島不過是中國南隅一個面積甚小的「青蛙」,而且山多平地少,很難發展。優點只是沿海的水深,可以方便大型船隻進出此地。

港島開埠初期 被劃分為四環

19世紀中葉,香港正式開埠,開展了貨品的進出口、貨倉物流、商業賣買。香港島初期曾被劃分為四環,即上環、中環、下環(現在的灣仔)和西環。

上環是中國人聚居之地,最為人所熟悉的商業是參茸和海味的賣買。「海味街」只是個統稱,其實範圍包括文咸東街、文咸西街、永樂街和高陞街,那一帶地方售賣鮑參翅肚的店鋪林立,也有不少賣瑤柱鹹魚的乾貨店,所以沿途都會嗅到陣陣的鹹魚味。

有些人愛逛海味街的人,目的並不是為購物,而是逗貓。為了防鼠,差不多每間舖都養了三幾隻大貓捉鼠防鼠,結果,貓咪便成了生招牌,一登龍門成為「貓店長」。

說到貓,香港的貓奴眾多,因為養狗通常只養一隻,而養貓咪通常三幾隻的家庭視作等閒。不說不知,原來上環也有一條「貓街」,那就是上環的摩羅街!但為什麼人稱它作貓街呢?

摩羅街是賣買古董的集中地,玉器、銅器、舊手錶、黑膠唱片、舊雜誌,放滿一地,堆滿一鋪,讓僱客去淘寶。但有些不良店舖會售賣一些俗稱「老鼠貨」的賊贓!而專程前來購物的人也心中有數,就像準備捕鼠的貓,四出尋找獵物,他們的心頭好呢!

上環的德輔道又叫「電車路」。電車是舊時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現在已成為香港島的標誌。德輔是香港的第10任港督,他決定把第4任港督寶靈的填海工程由上環及西環延長至中環。

大家看梅艷芳和張國榮演的電影《胭脂扣》,就可以了解昔日的「塘西風月」。(《胭脂扣》電影照)
大家看梅艷芳和張國榮演的電影《胭脂扣》,就可以了解昔日的「塘西風月」。(《胭脂扣》電影照)

經典電影《胭脂扣》

1904年,原稱「寶靈海旁西」改名為德輔道西,並設電車軌道,成為主要的商業區。說起電車,港島共有7條路線,其中屈地街一條的終站是昔日的石塘咀。石塘咀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大家看梅艷芳和張國榮演的電影《胭脂扣》,就可以了解昔日的「塘西風月」。

1987年,關錦鵬導演把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拍成電影,該電影獲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奬8項大奬,成為香港的經典,而且梅艷芳主唱的主題曲《胭脂扣》亦成為她的代表作之一。

《胭脂扣》的故事發生於1934年,當年一間南北行的太子爺陳振邦(或稱十二少,張國榮飾)迷戀了妓女如花,可是雙方家長大力反對,兩人決定一起吞鴉片殉情,結果十二少獲救,如花下了黃泉,一死一生的悲劇。

當年的石塘咀乃煙花之地,妓院林立。石塘咀之興實和一場大火有關,1904年上環水坑口街發生了一場超級大火,把整個地方的屋燒毀了,於是政府下令把原址百多間妓院全部遷往石塘咀那邊,於是石塘咀一夜便成為官方認可的紅燈區。後來黃、賭、毒都大盛,成為罪惡的溫床、社會的隱患,不少人反對娼妓,認為破壞家庭幸福!最終政府在1935年立法全面禁娼,「塘西風月」才正式告一段落!

最後,石塘咀名稱的來由也值得一提。話說明末清初,已有不少客家人移居香港島,一部分人在西面的山採花崗石,石山不單被鑿平,還下陷如一個乾了的魚塘,故名石塘咀。

可惜篇幅有限,下篇才有機會再談香港島的中環和灣仔!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