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嚴苛 德銀巨虧

財資業務透明度低,鮮為外人明白,但卻屬於了解金融海嘯、新監管要求的最佳課題。
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第三季業績公布前,突然透露巨額虧損62億歐元,坊間傳來另一次全球海嘯的驚嚇。探索因由,真的像霧似花。事有湊巧,本月新加坡的兩場活動,分享專題便是人民幣和「財資業務司庫」。財資業務透明度低,鮮為外人明白,但卻屬於了解金融海嘯、新監管要求的最佳課題。推敲其中,可預計銀行類似的情況仍會出現,反映銀行業前景令人擔憂。 
 
回想20年前,有幸擔任香港工行的創行「司庫」,今天集團已晉身全球銀行榜首。銀行當天的盈利,約一半左右皆源自這個財資部。可用得上的金融工具,都不會隨意放過。在狂風暴雨的市場打滾,賺錢說難也易,花上努力總得回報。時移勢易,「司庫」的功能和要求都有了新變化,角色扮演側重風險控制和資源分配。
 
 

海嘯後因流動性增加資本

 
看看多年來巨額虧損,也都來自這些財資業務:霸菱1995年在日經期指虧損15億美元,輸掉了銀行;綽號「倫敦鯨」的摩根大通交易員,在2012年的衍生工具賠上了60億美元,金額還少於德銀這次公布數字。
 
2008年 AA 投資級別的雷曼倒閉,也涉及深不見底的證券化資産。事後證明,異常複雜的財資産品在危急關頭並沒有二手市場。監管再度收緊,國際標準的「巴塞爾資本協定 III」要求全面提升保險線。
 
方法是針對資金流動性而撥出「資本」。資本備份愈多,便可於風潮期間應對危機。主要細節包括:
 
一、創設「逆週期緩衝資本」(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CCyB):經濟較佳時預留多些資本,以便經濟下行時使用;
二、儲備「優質流動資產」(High quality liquid assets,HQLA):現金和央行票據組成資産池,需要時於二手市場套現;
三、設定「流動資金覆蓋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優質流動資產池滿足一個月使用(30天的100%);
四、建立「淨穩定融資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確保以合適的「長期」資金比例來營運;
五、提升「槓桿比率」(Leverage ratio,LR):按資本設比率以容納投資和(包括承諾)貸款風險;
六、引入「潛在未來風險」(Potential Future Exposure,PFE):上項風險以潛在虧損的概率來量化,實額承擔。
 
由此可見,銀行除了直接提升「資本」外,也因「潛在未來風險」等不同理由下被扣減,成本不停重重疊疊累加。
 

國際會計新準則開始應用

 
經過多年討論,對應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一一推出,針對金融工具(IFRS 9)、金融工具披露(IFRS 7)和公允價值計量(IFRS 13)分別採用,2018年全面推行。金融工具的潛在風險和預計虧損將無所遁形,直接佔用「資本」額。
 
撇除這位原是稽核主管的新總裁的特別考慮,以及不同策略部署的一次過大幅資産減值外,國際大行業務複雜、衍生工具多,需付出的代價也愈見高昂。相類似的銀行遭遇相近,變革早已展開。首先收縮利差卑微的存貸品種,斷去「德國郵政銀行」零售業務,繼而重組難以發展的衍生工具投資和投行業務,裁員總數高達25%,銀行業等待的黎明還是遠呀!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圖表:作者提供)

陳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