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似乎是香港迷失的一年,疫情過後香港經濟並未能如期反彈。香港的進出口貿易,在中國估計有5%增長和美國有2.5%的情況下,2023年1至10月間竟然下跌約10%。在股票市場方面,恒生指數在全球各主要指數都上升的情況下,自年初至今回落約17%(2022年則下降了15.5%),市場首次上市集資總額則再顯著收縮;本地不同私人屋苑的樓價,自2022年初高峰亦已分別下調15%至30%。再者,美國國會近月一再推出針對香港的法案,港美關係不容樂觀。然而,香港的失業率維持在2.9%,而全年經濟增長估計仍有3%,但財政赤字卻大幅上升超過1000億。
香港正面對多項的不利因素,筆者就香港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議題,各選出一個有深遠影響的政策和大家分享,作為兔年的總結。
積極有為的人口政策
香港最新2023年中人口預估數字,相對於2022年中的修訂數字,雖然顯示約有2%的增長,他們大部分是在疫情後從境外(主要從國內)短暫回港的流動居民,而長者的比例佔大多數,其中40歲以下的只有8.5%。至於常住居民方面,其數量則仍在下降的軌跡,這是必須關注的。再者,根據積金局發表的數字,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早提取強積金的申請,今年第三季內有8700宗,而以提早退休為理由的申請,則有7000宗。2023年兩者的總數估計可達55000人,約等於總就業人口的1.5%;雖然他們未必所有都會短期內移民,但已決定離開香港的勞動市場。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已推行多項創新和積極人口政策,以回應人口和勞動力下降的隱憂:這包括啟動「高才通」計劃、優化現有各項人才計劃條款、放寬入口勞工政策、支援更多的托兒設施、增加大學招收境外學生比例至40%,以及提供2萬元的生育獎金等。這些多管齊下的政策,大家樂見其成。這可以算是播種,有什麼收成?有多少收成?有待觀察。筆者認為政府現段急需確立全面的追蹤性硏究,以了解各項新人口政策的成效。在眾多政策中,筆者特別關注各引進人才計劃的發展趨勢。
根據入境事務處資料,在6項人才引進計劃中,依據獲批准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統計數字,其中一般就業政策和非本地畢業生入境安排是最成功的,佔2022年獲准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總人數的86%,而其他一些計劃的成效是非常小的(見表一)。政府必須硏究這兩項計劃相對成功的因素,包括他們的家庭結構、就業結構、創業情況、子女就學需要、選擇留港原因等。
再進一步,政府最新引入的「高才通」計劃,今年至9月已批出約40000個簽證,成為最成功的引入人才計劃,而他們則要到2030年才能成為香港永久居民。這使全年7項人才引進計劃批准的簽證可能超過130000人(2023年1至9月估計已達105000人,見表二),比2022年的38615人大幅超過200%。最後有多少人會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為清楚了解在新人口政策下,這批新力軍對香港整體發展的影響,政府必須制定全面的追蹤性硏究,並及早為他們提供配套和支援措施,以確保人才能留下來。
不要讓貨櫃碼頭成廢墟
人才是提升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及香港經濟綜合競爭力,我們一定要回顧貨櫃碼頭業的發展。自1992年,香港葵青貨櫃碼頭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支持香港整個航運物流業和進出口貿易服務業的發展;其後在2004年被新加坡超前,再於2007年被上海超前,香港排名跌落第三。香港標準箱的吞吐量是由2008年最髙峰的24494000箱,下跌至2023年估計14500000箱,下降約40%。多年來當全球各主要港口的吞吐量都上升,唯獨香港下跌。香港近年的排名繼續下降,2022年已跌至第九,估計不久就會跌出十名外。
香港貨櫃碼頭在70、80年代落成,當時的貨櫃船只能承載幾千個標準貨櫃,現代的貨櫃船卻能承載超過24000個標準貨櫃。香港碼頭的自動化程度比內地、新加坡和北歐一些主要港口都低,部分原因是香港碼頭沒有足夠空間作有效、進一步的自動化,後勤用地亦不足,而經營者亦因前景不明朗而減少投資。此外,香港的碼頭處理費長期髙於國內的收費,隨着中央近年續漸開放沿海運輸權,香港貨櫃碼頭業的競爭力已持續下降,大大削弱香港在轉運業務的中介角色。
香港貨櫃碼頭業如何轉型?這經濟問題多年來已在特區政府考慮中,政府經常論述倫敦港的模式:即發展船舶保險、航運金融、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運專業服務。每屆新政府上任時都重新膜拜倫敦港,但多年來有關業務的新貢獻並不顯著。
事實上,倫敦多年來提供支持航運發展的專業服務,這只是航運中心整個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供應鏈中的上游部分。政府推動整體航運業的發展,是中央給予香港八大中心任務之一,亦涉及超過10%中游和下游的實體經濟活動和就業。
再進一步,當更多葵涌和青衣的碼頭用地逐漸被荒廢,如現時的9號碼頭已閒置停用,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如何更有效運用該非常有價值大片土地,以及貨櫃碼頭搬遷的可能性。在2018年進行土地大辯論時,已曾提出貨櫃碼頭用地可作為建屋選項。這大片土地加上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的發展,如何取捨和配合?這考慮實在急不容緩。
27.5%投票率反映什麼?
政府這幾個月全程投入,希望市民能萬眾一心,盡公民責任投票。今屆區議會投票率結果有27.5%,這是可以向中央交待的結果。今次的投票率,加上2021年立法會選舉的30.2%作參考,建制派、愛國愛港候選人在完善選舉制度以及政府全力支持下,總體是可以持續獲得所有選民接近三成的支持。但要突破這支持率,暫時未見成效。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青年群組的投票率估計低於20%,是自回歸以來最低的,反映現在有很大部分的年輕人對選舉制度的認識和信心不足,這是結構性問題。青年是香港的未來,在完善後的選舉制度下,當政者必須作出務實的檢討。再者,另一個值得關注群體是擁有不同外國護照的港人,他們很多是專業人士,是維持香港國際地位的支柱,是香港的珍貴資產,估計他們的投票率也是偏低的。他們多數期望在香港能安居樂業,事業能更上一層樓,並能在港好好的培育下一代。作為香港地區諮詢性組織的區議會選舉,他們大多是不太投入的。香港現在的整體政冶氣氛如何?他們都看在心裏。
有論者認為這回歸以來最低的投票率,反映市民非常滿意新選舉制度,對所有候選人的素質也很有信心,亦認為投票者已能夠代表自已選賢與能,所以自己不用投票,如果這推論成立,大家當然可以安枕無憂。
筆者深信,當選和委任的區議員都是有能者和愛國之士,他們未來4年定會全心全意服務市民,輔助政府的地區工作和施政所需,履行服務和諮詢的職能,為政府爭取民心。各位候任區議員任重道遠,筆者希望2027年下一屆的選舉,投票率能回升超過40%,以反映市民對新一屆區議員工作的認同。
2023是否香港迷失的一年?見仁見智。2024又怎樣?如果香港是可以唱得好的,事情就簡單得多,大家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