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大部分經濟數據表現疲弱,中國政治局會議多次強調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擔心會影響內循環難以建立。本社就當前中國面對的挑戰,專訪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解構經濟下行的深層原因,以及有何應對良方。
踏入今年中,中國外貿持續不景氣,8月份出口總額按年下跌8.8%,已經是連續4個月對外出口數據出現下滑,而反映通脹情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僅微升0.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下降3%,顯示中國內部需求非常疲軟。
譚新強坦言,中國經濟下行已非新聞,更甚的是中國正經歷一個嚴重的「信心危機」。他將此歸因於政策力度不到位,而且互相矛盾,讓人覺得決策者欠缺經驗或執行能力,沒有清晰的經濟常識及思維,也沒有足夠勇氣解決問題。
在他看來,導致今次信心危機的成因非常複雜,有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他將危機大致分為內地居民、中國政府,以至國際社會等三部分,三者都對中國前景出現信心動搖。
譚新強指出,光看社會數據,已經反映居民對前景缺乏信心的客觀事實。單以生育率為例,2018年平均每名女性的生育率僅為1.55,但這數字4年內急跌至去年的1.09,即使今年社會疫後重啟仍未見起色,生育率持續下跌至約1.05。由於中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大約是每位女士對1.15男士,他相信實際生育率會低於本來全球最低(約0.9)的南韓。
儲蓄率攀升反映民眾寧囤積現金
再看投資方面的數據,今年中國房地產投資持續下跌,內房銷情亦再度轉弱,唯一上升的是儲蓄率,去年升至33%的多年高位,較疫情前高出3個百分點,反映疫情期間民眾積極囤積現金,譚新強認為這正好解釋人們真的缺乏投資和消費的信心。
為何內地居民對中國未來信心漸失?他歸咎原因在於中國經濟長期過度依賴投資,同時居民消費不足,致令經濟失衡。資料顯示,過去30年,中國經濟總量GDP平均有四成來自投資,來自消費的卻不足四成。
譚直言,全世界無論是發達或是發展中國家,消費佔比大多都在五成以上(美國佔比更達七成),這樣經濟才能持續發展,飯是日日都要吃,但建橋或高鐵的投資大多是一次性,為了催谷經濟而多建一座橋是不智,港珠澳大橋是個好例子,建設太多房屋也會供過於求,令投資很難回本。
經濟學家傾向將中國經濟困境與日本90年代的迷失相提並論。然而,譚新強認為中國面對危機可能較日本更嚴峻,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未及當年日本,現時人口萎縮速度卻快過日本,日本目前出生率還有1.55,美國出生率達到1.66,主要受惠於新移民才有增長,日本近年亦放寬移民政策,接受外國專業移民如醫護人員。然而,中國卻不是移民國家,若人口政策不能確保有足夠需求,中國將步入日本及南韓同類的經濟失衡,因為需求萎縮更快,失衡程度會更嚴重。
鼓勵生育製造需求紓緩經濟失衡
一般而言,若投資項目多達八成是債務融資,會形成債務危機,而且由債務產生的GDP會出現邊際遞減。譚新強指出,目前4元(人民幣.下同)債務只能製造1元的GDP,面對資本投入產出低效的問題,就要製造需求,那麼如何製造呢?他說政府需要鼓勵生育,也可以設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分別在黨的第十九大及第二十大報告中,都提到中國必須提高TFP,TFP是指不包括資本和勞動力等以外其他所有影響產出的要素,講白一點,就是一個經濟體本身生產技術提升的潛力。
事實上,中國經濟運行長期遭批評質量不高、動力不足、以及結構不夠優化等問題,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TFP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相信還有較大發力空間。
譚新強認同提升TFP是彌補人口流失、紓緩經濟失衡的方法之一,而中國政府似乎對此深具信心,但他不諱言,自1989年起,中國勞動人口每年跌1%,即每年流失約900萬人,放眼十多年前,TFP增長仍有3%,但最新已跌至1%增長,僅可抵銷勞動人口的跌幅,加上外界對政策缺乏信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增長動力仍要靠政府資本投入。
創建品牌價值可提升生產效益
他說提升TFP,不一定是新技術改良,創建品牌價值亦達同樣效果,一對中國製的波鞋出廠價20元一對,在美國可以賣到200元,有明星簽名就2000元一對,又如比亞迪海鷗售6萬元起(實際售價介乎8至10萬元),在上海車展參展的比亞迪自主品牌的SUV或超跑(U8及U9)售百萬元,為何中國品牌價值不可以提升?這是經濟內卷化的後果。
不過,譚新強最擔心的還是就業問題,全世界國家都有工作錯配,但中國這問題更為嚴重,很多大學生都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又不願屈就工廠或服務業。他指中國城市的青年失業率遠高於美國的6.5%,若計入一般表現更差的農村失業率,情況令人非常擔心。他有不少內地年輕朋友認為,年輕人真實的失業率可能高達30%。
事實上,今年來中國的青年失業率持續處於較高水平,且成逐月攀升之勢,至6月失業率升至21.3%,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但國家統計局停止公布7月起的相關數據,惹外界質疑失業率的嚴重性。
年輕人失業嚴重加劇經濟內卷化
他說,每年近1100萬的大學畢業生加入就業市場,加劇經濟內卷情況,年輕人不但無創業信心,連在民企打拼的精神亦欠缺,他們最想加入政府當公務員,若找不到滿意工作,就寧願躺平,或屈就「外送外帶」等工作。要解決工作錯配的問題,譚認為市場應該少些白領,多些藍領,但強調這也不能解決人口萎縮的問題,最終要引入新移民去提升生育率。
近年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看淡中國經濟前景,擔心會受內房債及地方債爆雷所拖累,於是「資產負債表衰退」之說不脛而走。這套學說原是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解構90年代日本經濟為何迷失而提出的。
譚新強坦言,調控經濟就是管理信心,大家只看見中國恒大及碧桂園欠債高達2.4萬億及1.4萬億元,若經濟向好,市場有信心,資產有價,根本不用擔心負債,現在因為政策執行不善,沒有人對資產價格有信心,若效法2017年下調增值稅以刺激經濟,他認為現在單靠下調增值稅的力度已經不夠,還要削減企業稅及個人入息稅。
近年國際社會普遍看淡中國經濟,他認為很大部分當然是受到美國對中國的抹黑和無理的制裁行動所影響,但不能否認也與中國近年的治理疫情和打壓民企政策有關,不幸的是這些都對國際投資者有很大影響。
地方債壓力沉重或需要中央出手
譚新強表示,雖然去年外商直接投資FDI仍有所上升(部分包括來自內地經香港再轉回內地的資金),但未來前景未許樂觀。他所認識的廠家朋友,都說今次外國客人是認真的企圖分散貨源,寧願改去印度、越南等地買貨。金融投資者更明顯,基本每天都在沽售中港市場資產。
此外,他指出,民企貢獻八成城鎮就業崗位,打壓民企發展已經影響信心,隨着歐美在中國「去風險」,外貿前景不明朗,要刺激經濟剩下來的只有政府開支。然而,目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嚴重,但它們不被允許發債,而且能夠分享的稅收亦有限,以前地方政府倚靠賣地,但目前內房市場低迷,令此路不通。
譚坦言,唯一有能力逆轉現在信心危機加劇的只有中央政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部分地方政府債轉移到中央,中央政府負債率只有兩成GDP,若稍為提升至50%,便可騰出40萬億至50萬億元的資源,不僅可用來幫助最緊急的地方債問題,甚至可有空間去實際幫助部分房地產債務問題。
譚新強簡介:
中環資產投資基金(CAI)創辦人、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CAI是一家從事不同資產和多策略配置的投資公司。此前在多家國際大行從事衍生工具及程式買賣工作,迄今從事金融工作逾30年,被公認為亞洲股票衍生工具領域內的先驅。
1993年獲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公共與私營管理碩士學位,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大中華顧問委員會成員,2010年10月被《亞洲投資者》選為亞洲對沖基金25位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
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系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