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新溫和派陣營

中間的路,如何走?

香港經歷「佔領」運動撕裂社會後,新的溫和派陣營異軍突起。這能否吸引中間選民,走出一條新路?
(圖為資深大律師湯家驊)
 
撰文:江迅(《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別樹一幟,別開生面,香港政治光譜重組。一個新溫和派陣營,正在香港政壇異軍突起。他們代表的是香港社會沉默大多數人所思所求,溫和而理性,沉默而務實,扭轉當下香港政壇兩極化局面。香港「中間大,兩頭小」的民意傾向結構,決定了眾多中間選民並不認同激進反對派,而認同溫和反對派。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溫和代替強硬,以妥協代替決裂,以理性代替偏激,這正是溫和反對派的特徵。新崛起的溫和路線陣營對抗極端派、擺脫激進派,拒絕泛民主派被激進極端綁架的悲劇,矢志走溝通對話的中間路線,在「一國兩制」下,爭取走出一條中央與港人都能接受的民主之路。
 
資深大律師湯家驊退出公民黨,另組智庫「民主思路」。這一智庫匯集了社會上一批理性溫和人士。 「民主思路」辦事處已於9月20日開張。 湯家驊辭任立法會議員,9月30日是任期最後一天。據悉,民主思路的研究工作大綱正在推敲修訂。「民主思路」成員無意染指11月下旬舉行的區議會選舉。至於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或會有個別一兩位年輕成員循地區直選出戰。
 
香港民主黨前成員狄志遠、黃成智,將於11月末成立參政平台「新思維」。尚未正式開張,便已動作頻頻,在油麻地設辦事處,各項工作旋即上馬。這一平台的定位是立根香港,認同中國,維護一國兩制,爭取民主制度。他們會積極參與選舉,不避諱成員獲政府委任公職,參與香港管治。
 
「新思維」召集人狄志遠,原先在社福機構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任總幹事。辭去正職而「退休」,專注新政黨黨務,主力公關宣傳和籌款。他雄心勃勃,重披戰衣,籌劃2016年立法會選舉。副召集人黃成智當下主力選舉事宜,他和周奕希、梁煒堃、黃晉靈、陸偉良等成員,或以個人名義,或以「新思維」名義,參選11月區議會選舉。 「新思維」的籌備委員會目前有20人,成員包括鴻福堂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及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籌委會中有三位30多歲年輕人。
 
「民主思路」、「新思維」等新崛起的陣營,凝聚的是溫和派人士,尋覓的是「第三條路」,爭取支持的對像是「開明建制派」和「溫和民主派」。第三條道路,即新中間路線,原指自由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中間一種政治經濟理念的概稱。香港政壇長期以來被劃分為「建制」和「泛民」兩大陣營,近年因政改博弈而致社會撕裂,於是走出一條擺脫極端的超越之路,為諸多香港人企盼:超越左和右的鴻溝,超越建制和泛民的爭拗,超越「佔中」與「反佔中」的對決,超越財團與社運的博弈。
 
湯家驊、狄志遠、黃成智等一批反對派中有智慧、有見識、崇尚溫和路線的人士,近月紛紛另謀出路。其實,中間溫和路線是香港的傳統價值。香港經濟發達,市民崇尚理性務實,這正是一種社會價值觀。香港的主流價值,是理性、持平、溫和、自由。香港大部分人了解自己所求的是什麼,也能以理性溫和手法去追求目標,這正是香港社會穩定的基石。
 

湯家驊:願與北京和建制派溝通

 
9月30日,是湯家驊任立法會議員的最後一天。上午他接受專訪,說:「我心目當中所想的第三條路,和西方政治所說的第三條路不完全吻合。西方政治的第三條路是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學,宣示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有第三條路,是類似社會福利與市場效率的雜揉,在社會民主主義的基礎上,肯定自由市場價值,強調地方分權和低稅賦等政策。而我所說的第三條路呢,是香港比較特殊政治環境下的一種文化。我看到社會嚴重撕裂,政治對立,令香港內訌不斷,經濟沒有起色,因此,要走出一條、即第三條路,希望香港的政治環境能平和些,對立少些。」
 
他說:「在香港的第三條路,現在為止,已經看到小小成果:泛民主派高層都認同對話的必要,泛民主派也有成立對話小組。黃成智、狄志遠等一批有識之士,紛紛成立不同的政黨、機構、組織,開始思考這條路該怎麼走。建制派也願意和我們溝通。我在北京也有機會見到不同官員,他們都很坦誠,答允我們將會面內容向傳媒轉述。所有這些改變,出現的可喜氛圍,在我們明確提出走第三條道路之前,是很少或者說根本沒有發生的。第三條道路確實不容易走,但已經有一些初步的小小的進步,這令人興奮。」卸任立法會議員的湯家驊正籌劃寫自傳,憶述自己從政的路。不過,他坦言會待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出版,不想被誤會是借出書攻擊別人,干擾選舉。
 

狄志遠:不想用政治鬥爭解決問題

 
9月25日上午,狄志遠接受專訪時說:「在香港走中間溫和路線,明顯有兩個特點。第一,我們不想用政治鬥爭方法去解決問題,不同人有不同意見,很正常,重要的是大家求同存異,透過妥協,互相交流,用理性溫和的手段,找到共識,這就是一個方法。第二就是和中央的關係,中央和香港必定存在一些分歧,中央考慮的方面,中央看到的角度,與香港看到的角度肯定有不同,泛民和建制派看到的也不同,但我們願意聽中央考慮問題時表達的意見,我們願意在分歧中尋找共識,在不同政黨黨派中尋找共識。這就是我們想推動的第三條路的政治力量。」
 
狄志遠說,他與民主黨「分家」,退出21年前參與創立的民主黨,是希望香港政治出現第三條道路,能與中央有良性互動,透過溝通尋求共識。他承認,與民主黨在實踐理想的策略手法上有分歧,原以為這很正常,可透過溝通、辯論,尋求諒解及共識。「但可惜我們受到外間壓力,變得沒有容許、容忍、容納不同意見的空間,實在令人難過。」狄志遠承認,為退黨的抉擇「掙扎了一段時間」。黃成智與民主黨在政改上持不同意見,慘被革除黨籍,成為他退黨的導火線。
 
狄志遠說,由香港政改爭議及違法「佔領」行動開始,香港的政治光譜漸趨兩極化。反對派不贊同特區政府提出的建議,甚至還力促特首下台;而建制派則凡事支持,故形成「非講道理,而講立場」的現象。他希望籌組的新政黨為香港帶來更多不同聲音,讓沉默而務實理性的大多數市民「有多個選擇」,融合兩極聲音,為香港尋找出路。
 
經歷多年爭拗,大家應否採取更具建設性的做法,比如多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透過良性互動建立互信,以理性務實的態度探討問題,化解現存矛盾?
 

黃成智:不挑戰中央依法享有權力

 
政治是博弈。香港政治進入合作博弈階段,需要有真正的溫和反對派出現。他們不對抗憲制,不挑戰中央依法享有的權力,不危害國家主權、統一、安全;主張透過理性對話,透過妥協與協商,實現民主訴求。
 
9月25日下午,黃成智也接受專訪。他說,過去一年撕裂,香港需要復原,期望平台能提供一條新道路給予選民。 「新思維」希望在現有政治立場中尋找新道路,讓香港繼續向前發展,也會義不容辭協助國家發展,不會忽視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並維護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特色。黃成智說:「對香港來說,一國兩制是我們的前提。」「接受基本法的憲制性的地位,表示我們亦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理念。」不過,他又強調,這一平台不能偏激,也不能只順從權貴聲音。
 
黃成智說,社會結構方面,香港社會「中間大,兩邊小」,溫和理性中間力量是大多數,溫和理性的中產市民是「中間大」的部分。他們是推動社會發展、引導社會消費、穩定社會政治、塑造社會規範及價值觀的主體力量。香港「中間大,兩邊小」的民意傾向結構,決定了許多中間選民不認同激進反對派和一些傳統建制派,而比較認同溫和反對派。事實上,最近多項民調顯示,八成市民不希望政制發展再一次原地踏步,六成市民支持政府方案的主要元素,當時反對「五區公投」的市民也佔六成。
 

中間的路,不好走

 
據悉,「新思維」目前有150萬港元(約19萬美元)資金,擬在2016年1月7日舉行就職典禮暨籌款晚宴,希望能再籌得150萬港元。當下商界反應不錯,這300萬是一年經費,尚未計算選舉經費。
 
「民主思路」的籌款卻不很順利。目前資金100多萬,足夠運營10到12個月。原來目標籌集300多萬,最後只達到一半,沒有經費去做幾個項目的研究工作。開展民調,出版書籍,也準備搞一些大型的活動,這些都需要資金。用湯家驊的話說,智庫與政黨籌款方面會有差異。政黨容易些,因為有參與選舉的議程和話題,容易找到資助,而智庫就很難向公眾籌款。資金不充足便直接影響平台整體工作部署和推進。當下,湯家驊耗費相當多的精力接觸商界人士,希望能籌得資金支持。
 
「民主思路」、「新思維」崛起之際,許多關注香港前途的港人都將焦點後移,聚焦上世紀80年代,一群懷抱理想的香港知識分子組成的「匯點」。有學者說,當年「匯點」提出民主回歸的中間溫和路線,支持香港回歸祖國,接着民主黨繼承「匯點」理念。中間溫和路線,在社會上有吸引力,對中產階層有相當影響力。過去20多年,以民主黨為代表的溫和反對派在無數大小不一的選舉中,都拿到不少選票,說明中間溫和路線有不少民意支持。香港的主流價值,是理性、持平、溫和、自由、進步。作為活躍的公民社會,大部分人了解自己所求的是什麼,仍能以理性溫和手法去追求目的,這種公民意識正是香港社會穩定的基石。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題為〈香港溫和派異軍突起,對抗極端派〉,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