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投資市場特別多回顧與展望,觀乎港股的表現,擺到明想教育市場何謂「虎頭蛇尾有頭威無尾陣」,好想知政策話事人是否統統都不食人間煙火?創業板已經衰到貼地,還在討論什麼改革,難道可以借屍還魂起死回生?促進大市交易成交小組又唔知有冇開過會,又開咗幾多次會。
炒飛容易炒股難,美斯表演賽、學友演唱會,網上開售瞬即被秒殺,再被放上網吊高來炒,十分反智。
滄海桑田,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一直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業從業員人數雖不及旅遊業,創造的周邊經濟貢獻GDP卻最強大。
中美貿易戰對香港金融業的影響
然而,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香港金融產業成為去全球化磨心,處心積慮製造政治動盪,領航、貝萊德紛紛跟紅頂白,拋棄中國股票,美資基金月初至今從中港股市抽走的資金規模已超過整個11月。
香港股市連續3年先高後低,背後原因不難理解。只是每次反彈階段,資金大舉抽出形勢未有改善,因此連續兩日的升市是否具備可持續性亦成疑問。本地經紀行賴以維生的命脈,在成交低迷及新股招股活動疏落、孖展融資生意淡薄下捉襟見肘。
這個星期除了有專營企業財務活動及新股招股活動的律師樓亦捱不住,終於,近日見有一度甚為活躣的本地上市券商發出致各經紀仝寅函,表明隨着網路證券買賣及「零佣金」成為趨勢,大大分流了香港本土年輕客戶群和內地南下資金,傳統經紀人模式已無力抗衡,瀕臨淘汰,公司要縮減成本以减少經紀業務虧損。
感同身受的是,證券業已淪為夕陽行業。儘管傳統經紀人百般努力,亦形勢比人強。獲客能力劇降,佣金收入難免斷崖式下跌。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港股回暖、交易增加,亦很難惠及傳統經紀;加上市場風險大,公司唯有逐步收縮孖展業務,惡性循環下,難以支持經紀人的業務拓展。
就監管環境而言,近年香港的監管愈發嚴厲,實務中很多經紀人較難完全跟從監管要求,監管成本持續增加,亦成為本地券商合規面臨的嚴峻挑戰。傳統經紀業務已很難實現收支平衡,未能開源,唯有節流,只怕事件僅屬冰山一角,聞者心酸。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