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港府於2021年公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後,電動車在本港愈來愈常見。數據顯示,2022年新登記私家車中有半數為電動車,而在2023年首10個月,這比例更攀升至約六成半。此轉變既反映了市民對綠色出行的支持,亦為電動車電池的回收處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電動車電池回收有難度
政府在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提出,將修例建立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共同法律框架,涵蓋包括退役的電動車電池(又稱為「動力電池」)在內的5類產品。香港現行已有兩項由政府主導的生產者責任計劃,涵蓋「四電一腦」及玻璃飲料容器,由政府直接向製造商或進口商徵費以作回收。然而,動力電池回收卻有其獨特而複雜的挑戰。
市面上電動車品牌型號眾多,雖然其電池普遍屬鋰離子電池,但其規格、技術與成份各不相同;電池有安全風險,若不當拆除或儲存,可能導致觸電或起火;各廠商亦有其獨特的電池管理系統,第三方難以取得車載電池組各單元的狀態資訊;新興技術如固態電池與鈉離子電池商業應用後,需採用新的回收處理工序,或會影響現有電池的回收價值。
因此,純粹由政府徵費實行回收的模式,面臨定價和共享技術資訊等障礙,未必適用於動力電池。若在市場主導模式下,電動車供應商(俗稱「車行」)須向有關當局登記、安排回收處理電池,並承擔所需費用;他們可以申請自行營運,或委托其他已登記計劃營運者代理。
動力電池收集回收須遵循嚴格規範
業界主流意見認同需要設立計劃,但對具體實施方式觀點不一。退役動力電池乃化學廢物,其收集和回收要遵循嚴格規範,成為持牌回收商有一定門檻,而且目前退役電池數量仍少,令處理費用相對高昂。動力電池使用壽命通常長達8年或以上,令車輛從新登記到電池退役,箇中有諸多不確定性,倘若經銷商或計劃營運者結業,如何確保生產者責任得以履行,有待政府與業界繼續商討,完善計劃的實施細節。
從宏觀角度來看,電動車電池的供應體系日益受國際重視。動力電池正極中的鋰、鈷、鎳、錳等金屬礦物價值不菲,但主要供應來自少數地區;隨着各國致力取締燃油車,市場對這些原料的需求將大幅增長,而電池壽命有限,回收可彌補供應不足。歐美陸續透過立法和稅務條款,推動電池回收或在地製造,實現資源再利用並減低對原料的依賴。另一方面,港府可與內地探討合作,讓部分退役電池運往大灣區循環再造,可望降低以至抵銷回收成本。
在實施階段,電池回收成本或會轉嫁到使用者,車主或道路交通的乘客亦有可能受影響。因此,計劃不但關乎政府立法與市場調節,其意義亦不只是一項環保措施,或是汽車業技術革命中的一環,更是一次社會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的良機,需要各界通力合作,共創香港的綠色未來。